作为人多地少、山多田少的省份,浙江人究竟依靠什么养活自己?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农业芯片”的研发,实现科技赋能,提高产量和品质,是浙江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在中国种业版图上,浙江尽管没有“隆平”“丰乐”“登海”这样的大型种企,但在水稻、畜牧、水产、蔬菜、茶叶等领域的研发能力、盈利能力,不仅没有落后于人,还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公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浙江共育成新品种(组合)388个,其中国家审(认)定33个、国家登记89个,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85件。“农业芯片”的智造,不仅提高了浙江粮食、生猪自给率,还满足了诸多省份对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
专项推进,聚焦种业研发
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B区块水田里,记者看到,50多个不同品种的水稻体态各异、生长旺盛。不同于周边的生产稻田,这片作为育种试验基地的稻田,更多承载着未来的“饭碗”。
2011年,浙江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意见》。第二年起,就设立了“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每年投入财政经费6150万元,全面启动12个产业领域育种攻关。2016年,进一步整合资源,聚焦粮食、蔬菜等9个产业领域,持续开展“十三五”农业新品种联合攻关工作。
政策持续有力的支持,为浙江种业发展尤其是育种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籼粳杂交稻、高产早籼稻、常规晚粳稻、双低油菜、特色瓜菜、高产蛋鸭、中华鳖、罗氏沼虾、滩涂贝类、杉木、油茶等育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特别在一些长期被国外“卡脖子”的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浙江是我国秋冬西蓝花主产区,年种植面积20余万亩,产值近10亿元,在全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西蓝花种子都被国外品种垄断。为破冰前行,2018年,浙江牵头组建了国家西蓝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整合国内外育种资源和技术优势,先后育成“台绿5号”“浙青75”等88个优质新品种,具备了较强的进口替代潜力,大大加快西蓝花品种的“国产化”进程。
截至2020年,浙江共有26个品种被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占全国19.5%,超级稻育成品种总数居全国第一;浙系长毛兔生产性能世界领先,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湖羊品种推广覆盖全国29个省份,绍兴鸭、缙云麻鸭等品种占全国蛋鸭饲养量的60%以上;罗氏沼虾商业化育种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0%;番茄、菜用大豆新品种已部分替代进口品种……统计显示,近5年来,浙江省主要优势农作物品种,累计在省外推广近1.1亿亩。
在育种前沿高歌猛进的同时,浙江十分注重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通过基因技术、分子育种等科技手段,金华两头乌、嵊县花猪等地方畜禽品种种群数量、供种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十三五”期间,浙江生猪、湖羊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育种繁育基地核心群数量均增加15%以上,建立了8个地方猪种质资源SNP库,创制52个畜禽新种质。
育种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正是多年来持续不断聚焦种业研发,浙江“农业芯片”才结出累累硕果。
科企携手,育繁推一体化
品种好不好,最后还要市场说了算。过去,一些新品种虽然科研口碑不错,但市场口碑一般。科研攻关成果如何从论文走向田间地头,进而转化为市场效益?
为破除瓶颈、强化成果转化,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通过市场引导育种方向,通过科研增强经营实力。
一方面,不少科研机构与种业企业亲密合作,开展“订单式”育种。如中国水稻所育种专家杨长登及其团队与浙江勿忘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出“中早39”,通过勿忘农的销售渠道,将该品种推向了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等地,成为不少稻区早稻生产的当家品种。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种业企业认识到,手握良种,是市场制胜的王道。比如成立于2018年的浙江水产种业有限公司,不仅引入了风险投资,还引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技术入股,实现了资本与技术、科研与产品的强强联合,使得该公司在浙江水产种业领域尤其是罗氏沼虾品种经营上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
如今在浙江,蔬菜瓜果、水产等部分领域,商业化育种的实践和机制都相对比较成熟,试水的种业企业也越来越多。位于嘉兴市秀洲区的浙江美之奥种业有限公司,是浙江首个启动建设的省级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计划项目。“公司成立之初就将新品种研发作为重点,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专业机构展开紧密合作,我们公司前不久还建立了分子育种平台。”该公司负责人肖建成告诉记者。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浙江共安排商业化育种项目20个,新育成品种推广项目18个。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持证种企94家,其中有8家获评全国种业行业企业信用等级(A级)以上,年销售额超14亿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种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科研机构,一头连着市场和农户,市场嗅觉灵敏、经营管理灵活、利益联结紧密,具有推进产业化、激活产业链的先天优势。”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优势,培育壮大种业企业,使其成为育繁推一体化的主体和龙头,带动种业全链条做强做大。
做强展会,大舞台嫁接大市场
5月16日至18日,浙江种业博览会即将在杭州召开。
之前的12年,这个展会的名称叫浙江瓜菜种业博览会。历经12年的接续耕耘,已经在种业展会里小有名气。今年,展会名称“瘦身”了两个字,展会内容却“胖了一大圈”,由原来的瓜菜种业为主,升级为囊括农作物、畜牧、水产、林业等领域的大种业展会。
这个升级,既契合当下做强做大种业的时代背景,也是展会本身作用和需求的一种释放。12年的浙江瓜菜种业博览会,让越来越多的浙产瓜菜良种走向全国,也让浙江农民邂逅了全国各地的新品种,加快致富增收。
余姚小伙儿秦乾潮,便是这个展会的忠实“粉丝”。“90后”的他,在老家经营着一个占地700多亩的家庭农场。“曾经有一年,浙江的雨水特别多,农场里种的日本西蓝花品种出现了大面积烂茎现象,但我当时从种博会引进试种的‘台绿3号’情况就要好很多。”他告诉记者,后来每年种博会,他都会赶到杭州看看,寻找中意的品种。
地展和馆展相结合的瓜菜种博会,各品种的特性、优劣、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好品种让你看得见,大大缩短了品种从“试验田”到“农民田”的时空距离,提高了品种推广的效率。据悉,目前浙江推广种植的瓜菜新品种,有80%引自该展会,浙江自主育成的西蓝花、西甜瓜等一大批新品种,也通过历届瓜菜种业博览会走向了全国。
以瓜菜种博会为代表,近年来,浙江有相当一批数量的涉种农业展会办得风生水起,浙江农博会、浙江·长江中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浙江西蓝花新品种大会、中国南方种业(温州)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海宁世界花园大会等,每个展会都会吸引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农技人员、农业主体、种业企业等前来观摩,有效推动了种业成果转化应用和市场拓展,为浙江推动品种引进来、走出去搭建了活跃的舞台和有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