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水润北国书写南阳担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15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956
内容摘要:一渠清水奔涌北上,水润民心惠泽多方。2014年12月12日,随着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的闸门缓缓开启,一库清澈剔透的丹江水倾

一渠清水奔涌北上,水润民心惠泽多方。2014年12月12日,随着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的闸门缓缓开启,一库清澈剔透的丹江水倾泻而出,跨越沙河,穿过黄河,沿着总长度1432公里的长渠,奔流北去,融入首都北京的碧水云天。

6年多来,这渠丹江清水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昼夜不停滔滔奔流,累计向京津等城市调水超过380.06亿立方米(5月13日8时数据),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惠及沿线24个大中城市、130个县,直接受益人口已达7900万人。

一渠清水寄托深情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的南阳,多年来,为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

1958年,丹江大坝开工,隆隆的炮声掀起了丹江口库区大规模移民的浪潮。1959年至1978年,仅淅川县就有20.2万人拖家带口移民搬迁。水进人退,丹江口水库水位每上升1米,就要淹没淅川县1万亩土地、动迁1万名群众。

半个世纪后,淅川开始了“二次大移民”。2009年8月,淅川县试点搬出第一批移民1.1万人;2011年8月25日,淅川县移民共计14.65万人全部搬迁完成。加之随后的1.95万人县内移民安置,共移民16.6万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16.6万名移民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创造了世界移民史上的奇迹。

“世世代代生活在丹江边,水涨一次搬一次,前前后后村里搬4次。”随着丹江口水库水位上升,淅川县老城镇下湾村81岁的老人王三娃对比现在的幸福生活,说起过往眼中依然噙着泪,“从1958年冬开始,4次搬迁,真正品味了颠沛流离之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南阳,正是有以王三娃为代表的数十万名移民背井离乡的奉献与牺牲、舍家为国的大义与担当,才得以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的人民喝上幸福水。

为了让移民在新家园里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纷纷落地:顶层设计时,安置点有移民代表参与意见,房子户型由群众定,人均24平方米的住房兜底,水、电、路、网络、标准化厕所等设施配套齐全;以特色产业为支柱,发展移民村经济,壮大特色生态农业产业,让库区移民变身产业“工人”;对移民进行技能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能挣钱……

水泥硬化路穿村而过,一排二层小楼分立两边,路两边绿植郁郁葱葱……5月13日,行走在移民搬迁新村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一幅美丽乡村图景呈现在眼前。2011年6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该村从九重镇原油坊岗村搬迁至此。“村里有学校、卫生所、健身广场等,各种设施越来越完善了,村民搬来后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已是四世同堂的邹庄村村民邹玉杰一家过得其乐融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向沿线开展生态补水超过54亿立方米,华北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北京主城区南水占自来水供水量的73%,北京的地下水水位自2016年以来累计回升超过3.16米;天津市中心城区全部喝上南水,并成为天津供水的“生命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真正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困局,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涵养水源保证水质

南水北调,成败在于水质。南阳作为核心水源地,为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南阳举全市之力抓好水质保护工作。从2010年起,从源头防治水污染,先后关停整治企业1100余家、关闭搬迁养殖场1500余家、取缔库区养鱼网箱5万多箱,否决、终止工业项目超430个,封堵入河生活排污口433个,杜绝一切污染项目进驻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

在淅川县,网箱养鱼一度是库区失地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然而,网箱养鱼让群众致富增收的同时,也对水库水质产生了潜在的威胁。“小家要为大家,以大局为重。”2014年初夏,淅川县香花镇陈岗村村民王泰正“一句抱怨话没说”,利索地把自家的网箱拆了后在村里流转了百余亩地,种起了花卉苗木。

与此同时,南阳市建立起了保水质护运行8项长效机制,在环库区及河流入库口处建成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个浮标站,对库区及上游入库河流水质的16项监测因子全天候实时监测监控;在水库库区成立了5支共2000余人的水上清漂和岸上护水队伍,定岗定员定责,对库周区域进行全天候保洁;全市保水质护运行“五员”巡查队伍达8286人,按照职责分工,对保护区域逐级开展常态化巡查……

陶岔渠首水质自动监测站是丹江水进入总干渠后流经的第一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这里每天都会对水质进行4次检测,来确保入渠水质。资料显示,6年多来,丹江口水库以及入渠水质、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各水质断面监测结果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渠首闸入渠水质为Ⅰ类标准。

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南阳市立足于守住山头、管好斧头、护好源头,把建生态与抓发展、保水质和奔小康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具有水源区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仅淅川县就有6万余名像王泰正一样的库区群众捧起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

曾依靠辣椒产业富村的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被划进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内,为保水源地水质,村民主动放弃了种植过程会产生污染的辣椒产业,全村4600多亩土地全部栽植了软籽石榴。“确保一渠清水源源不断、永续北送,是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话语铿锵有力,全县人民的行动掷地有声。

围绕“高效生态、绿色有机”的发展目标,南阳市在库区及其周边县区重点培育猕猴桃、薄壳核桃、金银花、软籽石榴等生态经济产业,发展先进制造、生态文化旅游等环保型产业,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在总干渠沿线县区按照两侧各100米林带宽度标准,连续3年开展干渠绿化,共完成造林3.7万亩,成活率达95%以上,率先在全线建成了连南贯北的生态防护廊道。

“南北”协作绘就蓝图

伴着一渠清澈甘甜的丹江水,南水北调这座世纪宏伟工程也架起了京宛密切交流、紧密协作的桥梁,北京人民与南阳人民成为相互守望的知心人、彼此牵挂的一家人。

一渠清水浩荡北上,水源地的发展成了首都北京的牵挂。2014年以来,在国家南水北调对口协作的战略框架下,北京与南阳全面确立协作关系。因一泓清水的情谊,京宛两地围绕“保水质、促转型、强民生”主线,通过政府推动,引导企业、动员各界积极融入,两地协作事业全面铺开,实现南阳更好地保护水质、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利用南水北调这个天然的感情纽带,京宛两地对口协作深度融合。南阳通过深入谋划、积极对接,与北京开展产业合作,深层发展,力促产业优化转型。南阳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中关村e谷(南阳)软件创业基地、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成功运营。

以南水北调为媒,对口协作硕果累累。通过整合和优化协作项目资金使用,京宛两地协作实施了渠首北京小镇、西峡猕猴桃小镇、邓州市国家杂交小麦基地等一批“留得住、看得见、管长远”的京宛合作示范性重点项目。京宛两地结合业态实际和各自优势,在项目建设、水质保护、人才交流、对外宣传等领域深入协作,友谊花开遍地,结出累累硕果。

北京首创集团、北汽集团、首农集团、中关村发展集团等企业来南阳调研并达成协作,支持水源地县市建成近300万亩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曾辐射带动2万多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月季产业合作、两地人才协作、“京宛光电产业产教融合创新联盟”等7个重大合作项目落地南阳,为水源地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顺义区、延庆区分别与南阳水源区邓州市、淅川县、西峡县、内乡县结对协作,一大批项目、技术和资金落户南阳,建成一批特色农业种植基地,西峡香菇和猕猴桃、淅川软籽石榴、内乡油桃、邓州黄金梨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绿色支柱;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淅川县渠首北京小镇、西峡县丁河猕猴桃小镇等,立足水源区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将水源区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众多项目打开了京宛两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为南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水晶莹,山碧绿,群众富,生活美。南阳通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甘当源头守护者,倾力护送一渠清水,唤醒北方大地城乡绿韵,真正走出了一条水清民富的发展新路径。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水润北国书写南阳担当”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10515/8072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