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实践已经证明,扶贫小额信贷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推动贫困地区金融市场发育等方面,具有相当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是金融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接下来,我们将变‘扶贫人口小额信贷’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政策支持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群众得实惠也更多。”4月22日,第270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会上,四川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陈育林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出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问题时如是说。
陈育林认为,要保持金融政策的连续和稳定,在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支持力度总体稳定,即“扶上马再送一程”。“对现有的金融帮扶政策,目前正在进行梳理、调整、优化和完善,逐步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他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对产业培育、就业帮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对吸纳带动脱贫人口较多的产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加强对国家、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倾斜与创新,参照银行业保险业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政策,制定对重点帮扶县的金融支持措施。
据悉,目前,四川全省涉农贷款投放已超1.9万亿元,连续24个季度实现正增长。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2169.9亿元,受益农户超257.6万户次。
“‘十四五’”开局,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对贵州来说,意义特别重大。”贵州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华涛说,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支持,是贵州银行业保险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下一步要保持金融支持政策和力度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即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在过渡期内保持现有金融支持政策、支持力度总体稳定,并不断优化完善。”李华涛举例说,在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上,该局与财政等部门多次会商,决定继续对5万元以下贷款进行财政全额贴息,将边缘易致贫人口全部纳入支持范围,延续了之前扶贫小额信贷的全部特惠要素,并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主责银行制度,努力做到“应贷尽贷”,支持脱贫人口发展生产稳定脱贫。
值得注意的是,贵州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省份,安置点多、搬迁群众多,这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挑战。“我们总共是192万易地搬迁群众。为助力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要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续金融服务,推动银行机构全力支持安置区发展配套产业,重点做好产业培育与就业帮扶,支持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做好搬迁群众建档评级授信工作,支持他们就业创业发展产业。”李华涛表示,同时鼓励保险机构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救助类保险,对搬迁群众因病、因灾、因意外、因失业等造成的损失或费用提供保险保障。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达隆村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逾期贷款,经过‘双基联动+信用修复’‘双基联动+评级建档’措施,200多户村民全部成为信用户,风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农牧户嫁女儿,不看有多少头牛、多少只羊,首先要看对方家庭信用。”谈及青海“双基联动”模式对农牧区信用生态环境的改善时,青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倪金乾举例说。
据了解,长期以来,青海省农牧民群众依托金融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但由于“三农三牧”的弱质性,基层金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而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中也缺乏有力的抓手。形成了农民想借款借不来,银行机构想贷款贷不下去,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这个工作也动不起来。对此,青海银保监局积极研究金融服务与基层党建的结合点,设计出了“双基联动”模式,即: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与基层银行在行政村联合建立“双基联动”工作室,将基层党组织的信息、组织、政治资源优势与基层银行的资金、技术和风险管理优势对接整合,实施“双向挂职、双签协议、双办业务、双评信用、双控风险”的“五双”机制,共同完成对农牧户的贷款发放、管理与收回工作,为“三农三牧”搭建金融服务新平台。
倪金乾介绍,近年来,该局按照试点、推广、规范、提质、丰富的思路,推动“双基联动”模式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将其打造成为农牧区党建合作共建平台、金融知识宣讲平台、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信用体系建设平台,受到了基层党政、基层银行、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实现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普惠金融、增加农牧民收入、振兴农牧区经济的一举多赢,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青海经验”。
截至2020年末,青海全省累放“双基联动”贷款584亿元,惠及69万户农牧民;建立信贷工作室3792个,覆盖91.5%的行政村;贷款余额较2015年末增长24倍,不良率仅0.3%。(经济日报记者 钱箐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