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用文化叩开茶贸易之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06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043
内容摘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文化在经贸活动中往往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中国-中东欧国家特色农产品博览会上,来自斯洛文尼亚驻华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文化在经贸活动中往往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中国-中东欧国家特色农产品博览会上,来自斯洛文尼亚驻华使馆的经济参赞维妮亚科维奇,在现场纷繁的展品中唯独对中国茶和中国茶艺展示情有独钟。

“看着沏茶姑娘的手起手落,其中所隐含的茶文化令人着迷。在我国,很多人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而喜欢上了喝茶。”维妮亚科维奇说,“用带有泥土气息的中国紫砂壶才能沏出真正醇厚的茶滋味;再看这茶叶外包装上一枚枚精美的京剧脸谱,瞬间给茶叶打上了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

在这场博览会上,由维妮亚科维奇牵线搭桥,最终促成了几单中斯两国间的茶叶生意。

经贸是骨,文化是魂。文化在于无声中往往可释放出“绕指柔”的威力。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竹林下、石桌上,一盏茶盅、一匙茶叶,经由一壶沸腾的山泉水冲泡,水汽氤氲缭绕,杯中茶叶旋转浮沉……在人气博主李子柒的视频画面中,烹制一杯中国茶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加之别具韵味的东方田园风光,得到了大量国内外网友的追捧。有外国网友留言道:“一人一景一杯茶,看的是中国茶道,品的是中国味道,悟的是中国文化的门道。”

“李子柒热”的兴起,让一些嗅觉灵敏的中国茶企看到了这种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力量。在对外经贸活动中,他们先讲“故事”,再谈生意,用中国文化理念推广茶,用中国文化符号点缀茶,进而用文化之力叩开市场之门、贸易之门。而一些国外客商看重和欣赏的正是商品背后的中华文化。

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从走出中国国门的那一刻起,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商品,与茶相伴的中国文化也在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中走向世界各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的国家,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而历经1500多年的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史,更是一部精彩纷呈的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史。自隋唐以来,产自中国的茶传至世界各大洲,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各国人民的生活饮食习惯,已成为全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饮品之一。时至今日,一些国家将“茶”视同为“中国”,认为茶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如今,为了保护、传承和发扬各国特色茶在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复合价值,尤其是发掘文化在助推茶产业发展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使得我们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看见茶马古道上的云南普洱茶、东海之滨的福州茉莉花茶等蜚声世界的中国名茶,也一览日本、韩国等自成体系和风格的茶产业、茶文化。随着世界茶贸易向纵深发展,竞争愈发激烈,各产茶国更是主打文化牌,用各具国别、民族特色和自然地理特征的文化来“包装”茶、推销茶。

多年来,中国始终保持世界茶生产和种植面积第一大国的地位,中国茶产量接近世界产量的一半,但茶叶出口现状却与茶发展史及茶产量规模不相匹配。当今,世界茶贸易分为红茶和绿茶两大类,中国绿茶种植和出口保持较大优势,但利润不高,而中国红茶出口量却不及世界红茶出口量的3%。

茶叶在千百年来始终是中国对外商贸活动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时至今日,茶贸易在中国对外经贸、文化交流中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承载历史荣光的中国茶,在今天的世界贸易新格局中期待更大的突破。对此,中国各主要产茶地和茶企在茶叶贸易中,要始终坚持弘扬茶文化,增进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夯实民意基础;在“大文化”概念下,大力宣传茶保健功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好茶出口“健康牌”;不断巩固绿茶出口优势,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喜饮红茶的特点,加快补齐红茶品类短板,提升红茶产能和国际竞争力。

茶好客自来。青年是消费主力,让世界青年知茶、饮茶、爱茶,是中国茶抢占国际市场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因此,中国茶企在巩固传统茶产品优势的同时,应加大对世界流行消费文化的关注,紧跟世界饮品发展潮流,加快茶精深加工和产品创新,打造时尚品牌,推出全球青年消费者更易接受和喜爱的快消茶品。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用文化叩开茶贸易之门”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10406/8050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