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在海域养殖全面退出的背景下,依靠技术创新,持续加大水产新品种研发力度,推动现代水产种业发展,壮大厦门品牌苗种业,为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南美白对虾,是备受市场青睐的养殖水产品,已经成为各地百姓餐桌上重要的优质蛋白来源。但2020年初爆发的“标粗2~3天内大量急性死亡”的严峻事件,却给对虾苗种产业的从业者心头笼罩上了一层浓浓的阴霾。
据介绍,当时正值岁末年初,发病的对虾幼苗活动迟缓、不进食、空肠空胃、肝胰腺失去色素,苗体呈透明状,因此也俗称为“玻璃苗”。未知病害的到来,使对虾产业遭受了空前损失。
为了解决这一棘手的难题,厦门新荣腾旗下的亚太海洋生物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简称“亚太公司”)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团队,对此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利用收集到的大量病苗样本,通过特殊技术完成病原的分离、纯化和分子鉴定,最终确定造成虾苗大量急性死亡的是一种能产生很强毒素的高致死性弧菌(HLV),其致死性比普通弧菌高百万倍,比AHPND/EMS弧菌高上百倍。
基于这一发现,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亚太公司合作开展抗HLV的对虾种苗选育。通过近1年的努力,研究人员终于选育出在高强度HLV感染后成活率超过90%的虾苗品系,而未选育的虾苗品系在HLV感染后成活率低于1%,成功攻克了“玻璃苗”难题。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联合科研团队攻克“玻璃苗”难关的亚太公司,承担了2018年度市级海经专项项目“利用微卫星选育技术实现对虾种业自主创新产业化示范”,项目总投资3659.7万元,项目联合南美白对虾原产地厄瓜多尔实力选育研发团队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结合国内外优秀选育技术,引进了世界各地16个主要品系的南美白对虾亲本,建立系统性的家系,进行土池、高位池、工厂化水泥池等多模式、自然养殖条件的环境压力筛选,再利用微卫星技术对筛选后的对虾样本检测和评定,从目标家系中选出存活率高、生长迅速的对虾品系,在重复多轮选育后最终达到替代进口亲虾的选育成效。
该负责人还表示,近年来,厦门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不断培育本土苗种企业,“新荣腾”“百利”“龙程”“厦兴龙”等多个现代种苗企业品牌日渐成熟壮大。
截至目前,厦门已有近70家虾苗育苗场。2020年,虾苗产量4200多亿尾,产值5.1亿元。在海域退养、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尽管苗企数量有所减少,但厦门虾苗龙头企业通过与在厦涉海院所联合攻关,提升强化虾苗种质,走“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路线,进一步巩固、树立起了厦门的虾苗品牌。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厦门涉海院校、企业作为第一种权单位先后获得11项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厦门大学的“东优1号”杂色鲍、西盘鲍、绿盘鲍,日本囊对虾“闽海1号”“海泰1号”方斑东风螺,集美大学的“闽丰1号”坛紫菜、“闽丰2号”坛紫菜、“闽优1号”大黄鱼、“金鳞1号”黄姑鱼,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的葡萄牙牡蛎“金蛎1号”以及厦门鹭业水产有限公司的尼罗罗非鱼“鹭雄1号”,这些新品种的问世都为厦门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
为推动水产种业发展,2020年,在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的跟踪服务与推动下,厦门百利龙程公司“仔虾繁育产业园”项目在2020年海洋发展大会上签约,规划建设成一个集虾的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国家级良种(虾)繁育基地。产品方案包括虾苗繁育、种虾研究(包括对虾育种新技术研究、创新对虾繁育技术、攻关对虾营养与饲料技术、攻关对虾疾病防控技术)等,项目目前已在同安区落地。
有关负责人还介绍,2020年新修订的《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四款明确规定,“牵头获得农业农村部组织认定的海水养殖新品种一次性补助50万元”。厦门将进一步鼓励涉海院所、企业加大水产新品种研发力度,继续深耕水产“核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