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以曝光监督之名发布了一篇文章,称广西南宁武鸣区在沃柑保鲜中违规使用农药。文章借助“3.15”曝光热潮,把无辜的果农推上风口浪尖,一夜之间很多消费者不敢买、不敢吃沃柑。
真相到底如何?中国三农发布记者当即前往沃柑主产区——广西南宁武鸣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广西南宁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回应说:第一,沃柑本身就耐储存,采后不经任何处理也可存放1个月以上;其二,报道中提到的“抑菌保鲜农药”,是符合国家要求的保鲜剂,也是国际通行的保鲜办法,规范使用为果品保鲜是没有问题的。
看来,沃柑保鲜很正常,舆论监督不能带错“节奏”,否则有误导大众之嫌。
第一,用抑菌药保鲜果品是正常的操作,不能用“泡药”这样耸人听闻的字眼去误读专业性技术,尤其是在普通消费者对此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产生恐慌抵触情绪。过去这样的失实报道不在少数,“吃香蕉会得蕉癌”“四川柑橘生蛆”“速成鸡”“激素鸡”等等,此类由于缺乏专业素养出现的不实报道,给相关产业带来重创,让无数种养殖户们遭遇了无妄之灾。
第二,保鲜剂在实操中可能存在安全期和浓度配比的风险,需要进行合理监管,也能够有效规避,但不能因此以偏概全,伤及全部果农,更不能用所谓的“果农从来不吃”这样的夸张标题来吸引人的眼球。要知道,培育一个产业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而摧毁它往往就在一瞬间。媒体报道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会对整个产业链条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到惊人,不实信息产生的杀伤力也大到惊人。位于舆论场中心的媒体,应该时刻绷紧这根弦,正确地使用手中的舆论监督之剑,坚持客观全面地进行新闻报道。涉及农产品安全等重大话题,媒体人更要慎之又慎,既要监督市场避免让消费者利益受损,又要客观专业不让无辜农户“躺枪”“背锅”,错误的“节奏”万万带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