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小农户如何与现代农业衔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3-03  来源:光明网  浏览次数:81024
内容摘要:作者: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卫龙宝智慧农业旨在优化农场管理和提高农场生产、经营效率联合国2017年发布的报告预测,

作者: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卫龙宝

智慧农业旨在优化农场管理和提高农场生产、经营效率

联合国2017年发布的报告预测,随着全球人口的急速增长,到2050年全球总人口数将达到98亿。与人口增长相伴而来的将是世界范围内粮食需求的增长、生产对能源价格的依赖、市场力量以及生产生物燃料或住房需求引发的土地使用方式的改变等。这些问题引发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关注其农业生产是否能在资源短缺情况下依旧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问题。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在满足最低食物需求的基础上,将关注点放在了是否可以在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增加食物产量或改善食品质量上。

出于这种担忧,部分发达国家认识到有必要变革传统的食物生产和销售方式,包括技术和组织创新。在此框架内,通过智能技术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改进现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及发展基于互联网交互平台的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当地合作的短粮供应链被认为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系统的有效方案。

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范式的革命性转变,智慧农业旨在优化农场管理和提高农场生产、经营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狭义上的智慧农业在逻辑和范围上或不同于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由特定领域的数据提供信息的,并且旨在对技术和投入进行微调,例如科学育种、设施农业等。智慧农业则是依赖内部和外部资源,收集过去和实时数据,旨在提供情境和情境意识。其借助智能技术,如拥有互联网的农业机械、传感器网络、自动化系统、农用机器人和无人机等,并利用云计算等技术优化计划程序,节省时间,提高投入效率和决策能力。由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将智慧的见解传递给农民和其他参与农产品供应链的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智慧农业的好处已扩展到了农场之外。而广义上的智慧农业则可认为包含了精准农业。

小农户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散点式经营模式仍是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它在农业降成本增效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方面的局限性日趋突出。小农户如何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现如今提升中国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难题。

在工业化、城镇化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工业领域,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农村人口老龄化、女性化问题也日益严重,田间用工成本增加。2001-2017年间,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减少1.55亿,农村地区户均农业劳动力由2.73人缩减至1.98人。同时,土地细碎化程度严重、家庭生产规模小等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问题依旧存在。虽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人均耕地面积的大幅度提升。

小农户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任务。但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前者在于提高土地生产率,而后者和劳动生产率有关。因此,在劳动力短缺和人均耕地面积小且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变的情况下,中国的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可从以下三条路径发力:一是提高土地生产率,通过科学育种、设施农业等手段实现要素的精确投放;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引入现代化农业机械、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形式提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同时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生产,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生产;三是优化农产品全产业链设计,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高价值连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互联网+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智慧农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力量,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科学育种、设施农业等为代表的依靠科技成果推进的先进生产手段;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生产阶段的智能决策、自动控制与精准管理;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信息平台、农村人力服务平台、土流网、“云鸟”等为代表模式的中间型服务平台,从而打破了传统农业产业链中的信息壁垒,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为小农户、消费者、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等主体间的有效对接提供了条件。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小农户如何与现代农业衔接”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10303/8014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