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产地仓可以实现机器人上料以及自动清洗、运输农产品,最大程度减少农产品在搬运过程中的损害。图为阿里巴巴西安产地仓苹果清洗环节。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作为互联网企业代表,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作为被表彰对象之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据统计,自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阿里巴巴平台农产品销售总额达1万亿元。最近3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的网络销售额超过2700亿元。
技术进步与持续投入驱动着互联网助农脱贫模式不断创新,作为一家典型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在助农脱贫方面进行着持续探索。
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项目;2019年,设立大农业办公室,聚合淘宝天猫、阿里云、菜鸟、盒马等20多个业务,打造全方位的互联网助农体系。
2017年,阿里巴巴设立脱贫基金,从教育、健康、生态、女性、电商5个方面助力贫困县可持续发展。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告别绝对贫困到帮农民富起来,阿里巴巴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机制,让传统农业和互联网联系得更紧密,让“互联网+”发挥更大作用。
新基建——
数据驱动、开放共享,解决“卡脖子”难题
“今年我们的苹果卖得不错!”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黄峪镇宋家沟村村民高兴地说。去年的天猫“双11”期间,阿里巴巴数字农业采购专家从宋家沟村收购了42万斤苹果,仅这一项就让几十户果农多收入十几万元。村委会的办公场所成了临时货场,村里采摘后汇到村委会,再由大货车运到陕西西安的阿里巴巴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
阿里巴巴数字农业采购专家王寿好告诉记者,当时村里苹果售价每斤1.3元-1.4元,而他们给出的收购价是1.6元。接下来准备跟镇里合作,不光收果子,还要教村民科学种植,种出好果子。
据介绍,在农业“最先一公里”,阿里巴巴持续重投入。2020年,阿里巴巴五大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数字化产地仓)建成投用,其中4个落在西部的云南、四川、广西、陕西。
数字化产地仓是农产品转化为标准“农商品”、从田间走向餐桌的核心枢纽。在1万多平方米的“智能工厂”内,从分选、品控、装箱到打单全流程自动化,每个蔬果的鲜度、大小、酸甜度和光洁度都精准控制。借助西安产地仓,西北地区1000个偏远山村的农产品首次参与天猫“双11”,宋家沟村的村民也享受了数字化的红利。
针对快递下“乡”不进“村”的痛点,阿里巴巴菜鸟网络首创的“农村快递物流智慧共配”解决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27个省区市的900多个县落地。云南省62个县域物流共配中心有38个位于原国贫县,贵州36个共配中心有29个位于原国贫县,西藏已拥有6个共配中心。
新产业——
技术赋能、品牌提升,打造数字化“富农产业”
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育才镇马脚村的火龙果基地,上千亩的梯田间全是一排排会“发光”的火龙果树。随着傍晚的来临,10万余盏灯渐次亮起,宛如满天繁星,周边山野瞬间亮如白昼。这是阿里巴巴数字农业部的基地科技化成果“仿太阳夜间催花补光新技术”,可调节火龙果植株开花挂果,提高产量。
马脚村村民吉桂英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之前,一家4口主要依靠其丈夫在周边打零工,常常入不敷出。2019年,吉桂英承包看护了20多亩火龙果,这些火龙果从厄瓜多尔引进,成熟期比普通火龙果长1倍,经济价值则是普通火龙果的近10倍,市场价卖到了100多元/斤,被当地人称为“金疙瘩”。
“在基地工作,收入按照‘基本工资+提成’方式,基本工资每个月3000多元,剩下的提成干得多赚得多。”吉桂英说。自从她进入火龙果基地工作后,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了7000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而像吉桂英这样通过火龙果“基地模式”实现增收脱贫的贫困户,在育才镇已经有70多户。根据目前的测算,今年吉桂英家庭人均年收入将达到1.5万元。
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融合成为趋势。近年来,阿里巴巴将物联网、光谱识别、区块链溯源、电商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把蔬菜种在“机床”上,用AI算法养羊、养蜂、养鸡。“让农民‘学得快、用得上,成本低、有收益’,是阿里在农业物联网研发上的重心。”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少夏说。
由“品”到“业”全面升级,区域品牌是关键。截至2020年底,阿里巴巴为贫困县打造了“寻乌百香果”“砀山梨膏”等50个农产品“金字招牌”,覆盖超过30个县。湖北的“秭归脐橙”,2020年销量较3年前增长60多倍。
新农人——
多元化、造血式,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
在此次总结表彰大会上,不仅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作为获奖集体受到了表彰,许多依托阿里巴巴平台从事电商、带动群众共享“互联网+”农业红利的人也接受了表彰。湖北省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党支部书记刘廷洲就是其中一员。
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的郧西曾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而偏僻的下营村一度是贫困县里的重点贫困村。
刘廷洲作为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找到了一个新出路——在淘宝开店卖十堰绿松石,实现了“不离故土就能致富”。在父老乡亲不断脱贫致富的鼓动下,年轻人纷纷返村。2014年,下营村成为湖北第一个“淘宝村”,并在2017年率先整村脱贫出列。
2019年,下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借着“淘宝村”的名头,村里还搞起了乡村旅游、直播带货等其他产业。
截至2020年底,淘宝举办了330万场农产品直播,诞生了超过11万名“农民主播”。甘肃礼县永兴镇龙槐村60岁的果农张加成在“阿里特派员”鼓励下参加培训,成为一名“农民主播”。2020年国庆节,张加成和儿子、女儿、儿媳妇轮流做直播,7天卖掉了5000多斤苹果。
3年来,新农人培训体系不断完善。“马云乡村教育计划”“蔡崇信职业教育计划”累计覆盖3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使17万师生受益;“加油木兰”项目累计为超过238.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女性提供教育及健康帮助。
“淘宝村”进入阿里农村战略中,被重新定义、设计和升级。8年来,全国“淘宝村”数量从20个增加到5425个。其中,在75个国家级贫困县诞生了119个“淘宝村”、106个“淘宝镇”,创造了12万个创业机会,带动直接就业机会34万多个。
“电子商务让我们改变最大的是观念。”刘廷洲说,“学会利用互联网,就是让农民的一只脚踏入新经济,坐上信息‘高铁’,让我们这些小山村也能对接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