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土地制度从古至今经过了多种的演变,从奴隶时代的井田制到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再到如今我国的以社会土地公有制为基础和核心的土地制度,在制度改变的同时生产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建国初期我们是大集体制的耕作,到了后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近些年来小天变大田的土地流转正在多地开始实行。
在东至县昭潭镇营桥村,当地的合作社的村民们正在田间劳作。据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查孟良介绍,当地是比较典型的皖南山区乡镇,地块小而多,田间作业很困难而且投入的成本比较高,这样的情况也造成当地的土地流转率不高,阻碍了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
但是从去年开始,昭潭镇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且不改变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前提之下,将该镇符合条件的田地改小田为大田,构建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的新格局。
其实要说所谓“小田变大田”就是将每家每户的零散土地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连片的土地,从而形成一种规模效应,方便对外的流转和承包。查孟良介绍,他们从村民手中将土地流转过来,流转费保底价每亩300元,再统一对外发包,将承包经营所得的利润进行二次分红,40%返还给农户。
目前这种小田改大田的方式解决了原本“皮带田”限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和社会资本的注入情况,更加方便机械化作业,实现亩地成本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