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他们亮出乡村振兴“最美通行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2-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8952
内容摘要:中新网重庆1月31日电 题:他们亮出乡村振兴最美通行证作者 彭国威老板,我们摘点草莓。不好意思,没有了!一月风犹寒,几个年轻男

中新网重庆1月31日电 题:他们亮出乡村振兴“最美通行证”

作者 彭国威

“老板,我们摘点草莓。”

“不好意思,没有了!”

一月风犹寒,几个年轻男女走进巫溪县溪月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草莓采摘园,听闻汪洪清的回答,更感失落万分。

“我们是开云巫高速公路项目部的工作人员,本想到这里摘点水果回去尝尝鲜。”

“你们是来修路的啊!那好吧,现在熟的水果还不是很多,自己去园子里挑一下吧。”听到其中一个年轻人的话,汪洪清立马改变了想法,随即递上一个采果篮。

见一行人钻进大棚后,他不慌不忙地解释,“这条路连接了开州、云阳、巫溪三个县,可是我们未来的一条致富路,在我们镇上就有出入口,早日修好,对全镇来说都是大好事。

“不愧是当老师的,站得高,看得远。”巫溪县文峰镇副镇长刘智打趣道。

近几年,重庆涌现出不少农业新型职业者,在全力擘画乡村振兴过程中,他们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

与这个采摘园一河之隔,巫溪县职教中心文峰校区几栋教学楼一眼可见。今年46岁的汪洪清,真实身份是这所学校的一名老师,刚放假,他就一头扎进了这里的田野,何为?

怀揣“技能证” 他把“讲桌”搬进“田园”

站在众人眼前的汪洪清,一身的泥土,俨然成了一位地道的“农名”。

“一名老师,怎么搞起了副业?”

面对记者疑惑,他解释,“我只是这里的一名技术顾问。”

2016年,汪洪清的弟弟返乡创业,为了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6个人合伙在这里流转20多亩土地,搞起了一个草莓采摘基地。

因为在学校教农学专业,哥俩一番商量,汪洪清成了这里的技术员:别个把技术带进工厂,他则利用课余时间,把技术带到田间地头。

汪洪清说,农民领取到土地流转金后,每人每年可以入股50元到合作社,既可保证大部分租金进农户腰包,又能提高大家“当家做主”的积极性。能够为百姓致富贡献一份力量,自己乐在其中。

走进采摘基地,有不少蜜蜂飞舞在空中。“这些都是我的小帮手。”指着每个大棚外的一个蜂箱,汪洪清显得十分兴奋,“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授粉方式,园子里草莓开花授粉,现在全靠它们。”

掀开大棚的门帘,一株株小草莓整齐划一地排列着,一些渐熟的果实红着脸,娇羞地躲在绿叶下。“去年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大面积采摘了,今年天气比往年冷,草莓成熟晚了些。”汪洪清一点没改老师讲台上的提问习惯,“你们发现这个大棚的与众不同没?”

见大家疑惑,他用粗糙的手指着大棚里一棵棵葡萄树道,“奥妙就在这里,等到五六月份温度高了,葡萄树正好是枝叶繁茂的时候,可以给树荫下的草莓遮太阳,让草莓在清凉的环境中慢慢成熟,能够延长至少一个月的采摘期。”汪洪清说,等草莓卖完了,葡萄树上的果实也逐渐成熟了,这样的“间种”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双丰收。

“我们基地除了全部用生态有机肥外,还实现了‘零农药’培育。”在大棚内的两侧,还能见到不少种植的大蒜,汪洪清毫无保留地道,“这些大蒜能起到自然消毒杀菌驱虫的功效。”

以前的建卡贫困户董泽平家住二社,说起这个基地满是赞誉。“我们年轻人出去打工挣钱,父母年纪大了可以在这个园子里打工,家里年底还能享受分红,拓宽了收入渠道,一家人2020年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醉翁之意不在酒。汪洪清来这里当技术顾问,还有自己的“小算盘”,就是把这里当成学生的实训基地,“把讲桌搬进田园”,一有机会就让学校孩子们到地里观摩学艺。“我们部分学生毕业后,很快办起了家庭农场,开始了自主创业。”说起这个,汪洪清掩饰不住内心的得意。

这几年,采摘基地销售了100多万元草莓,一边经营,一边发展,2019年,合作社通过“滚雪球”方式扩大项目,又在村里流转了30多亩地种植羊肚菌,能带动致富的人更多了。

喝水不忘挖井人,2019年,为了方便游客入园,同时利于周边60多户人家出行,采摘基地花费8万多元,在进村的河道上架起了一座10米多长、1米多宽的路桥,不少村民回家的路从此不再难。

用好“资源证” 他把“人缘”变成“钱缘”

驱车沿着一条宽约8米的新路前行,在离奉节县“三峡之巅”景区还有约13公里远的地方,有一家名叫“瞿塘灶屋”的餐馆,醒目地矗立在路边,下午三点过了,还能听闻客人用餐时的欢声笑语。

两层高的铺子,装修古朴,合理搭配些玻璃幕墙,总会让过往的行人眼前一亮。见客人来,一位憨厚的男子笑着迎了出来。“欢迎光临,里边请!”

“这位就是‘欧伯’,可是远近闻名的红人。”

“53岁的人了,就快成了老头子,啥红人哦。”听闻旁人的介绍,“欧伯”为人谦虚,但是脸上不失自信。

在一楼的厨房里,“欧婶”还在忙着炒菜。“她是这里的大厨,我是这里的跑堂。”聊着天,他领大家上到二楼,包房里,几桌人正在用餐。

择一间安静的屋子坐下,让服务员泡上一壶茶,“欧伯”思路清晰地忆起这个铺子的“诞生记”。

“欧伯”是石庙村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庄稼人,当地人称这个地方为“坳口”,早些年,因为入村的路很窄,陡而险,很少有人愿意来这个深山。家里没有啥收入,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他也曾是其中的“南漂族”。

“房子是我自己的,2002年盖了一层,我们以前在外打零工,整个房子都是荒废的。”几年前,“欧伯”获悉临近的巫山县要修一个机场,搭乘发展东风,门口这条3米宽左右的土路成了奉节通往机场的重要通道,头脑灵活的两口子发现了商机,于是毅然决定返乡,把房子修葺一番后,改造成了一个简单的餐馆。

“我们开始主要为修路的工人提供餐食。”因为用的食材都是自己从左邻右舍家里淘来的土特产,加上“欧婶”有一手炒菜绝活,饭馆很快受到大家的欢迎。

“以路为媒”,奉节县打造的“三峡之巅”景区,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游客前往要途经这里,眼见形势越来越好,2016年,两口子一合计,用攒下来的钱,在原有房屋基础上又加盖了一层楼。

真正的发展是在2019年,当时县里引进重庆蜀江楚峡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助推地方乡村振兴,无意间,公司发现了“欧伯”家的区位优势,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协议,由公司租下这栋老房子,全新装修升级为一个原乡风味餐馆。

就这样,这栋普通的民宅完成了“资源变现”,“欧伯”一下成了“包租公”,一年仅租金就有10万元。

“亲家,我们先走了哈”

“好的,有时间再过来耍。”闲聊间,隔壁吃饭的一位顾客过来和“欧伯”打了招呼就匆匆而去。

“刚才那位是我家亲戚,他们自带食材,我们只帮忙加工,招待了客人,也省下不少钱。”听闻“欧伯”一言,记者随即调侃,“你这算不算假公济私啊?”

“在我们农村,乡里乡亲帮个忙很正常。”一旁的店长王淼圆场道,“能发动周围的亲戚过来就餐,同时也是给店铺做宣传,何乐而不为。”

他解释,当初考虑到“欧伯”在当地的人缘,公司在租房的时候可是和两人签署了“卖身契”的,租子要租,同时也要租人。“把‘人缘’变‘钱缘’,这也是公司看中两人的一个主要原因。”

外头很快传来众人散席的脚步声,店里一下轻松下来,“欧伯”忙着给王淼汇报今天的收入和进货安排,哪家的土猪好,哪家的瓜果香……一张张清单很快了然于胸。

记者站在二楼的大阳台看到,马路对面,梯田地里一排排果树被枝头的脐橙压弯了腰,看得人嘴馋。

“我们家有5亩多地,除了供客人采摘外,就是网上销售,去年12月20日开始采摘,到现在已经卖了一万多元。”用“欧婶”自己的话说,时代变了,全家人都在触网“赶时髦”。

正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转变,两口子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有客人来,就尽量加个微信,长期以往,“欧伯”日渐名声远播。

忙着去厨房为客人准备晚餐的“欧婶”说,沿着这条马路再往前走500米左右,有一个观景台,可以看到著名的夔门和白帝城景区。“公司正在打造的一栋民宿就在旁边,到时候,来这里的客人应该会更多。”

“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一幅乡村振兴的如诗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他们亮出乡村振兴“最美通行证””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10201/7991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