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让盐碱白变成生态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29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991
内容摘要:实现预期目标,取得很好的成效,通过验收成果丰硕,为继续立项打下基础将技术措施标准化,让更多人一学即会在近日召开的内蒙古巴

“实现预期目标,取得很好的成效,通过验收”“成果丰硕,为继续立项打下基础”“将技术措施标准化,让更多人一学即会”……在近日召开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5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成果验收总结会上,参评专家纷纷对五原县盐碱地改良成效予以肯定。

2017年,巴彦淖尔市启动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项目区就选在五原县。2018年初,五原县盐碱地改良项目园区动工,一场如火如荼的盐碱地改良试验正式展开。

3年来,曾经了无生机的盐碱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示范项目为引擎,五原走出了一条盐碱地改良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创建相结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

改盐增效 再造塞上田园

去年,五原县新公中镇千亩优质河套小麦种植园的小麦亩产突破1000斤,创历史新高。种粮大户赵益川又一年麦粒满仓,他告诉记者,这样的丰收,在“改盐”前根本不敢想。

“满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碱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大片土地尽撂荒”,这是对过去五原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改盐”的进行,曾经“不打粮”的贫瘠地如今也成了高产田。

项目实施以来,五原集全县之力推进盐碱地改良工程,与中国农科院等17家科研院所30位专家合作,开展22个研究课题试验;引进73家企业试验改盐新技术21项、改盐新产品36个;采取撒施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五位一体”技术改良土壤5万亩,叠加实施“上膜下秸”技术2000亩、“暗管排盐”技术5600亩。

除了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该项目的独到之处在于将“改盐”和整地相结合,以盐碱地改良为起点,大面积盘活土地资源,着力破解农田碎片化、积土多、地力等级低等难题,力求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步到位。

示范项目实施以来,五原县新增可耕地4500亩,耕地地力提升1-2个等级,节肥327.6吨;减药2.6吨,节水230万立方米,种植结构由4种作物调整为7种;亩均产值增收300元-500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7300元……如今,行走在项目园区,昔日的盐碱白变成了今日的生态绿,盐碱滩变成一幅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沟相通,红花葵花相映成趣、稻麦鱼虾和谐共生的田园画卷。

试验效果显著,模式成熟可行。在五原打响了“头炮”后,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在6个旗县区大面积推广“改盐”项目,并将盐碱地改良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同时立项耕地地力提升项目。

“试验示范项目取得的成效,充分证明内蒙古盐碱滩的地力短板不仅完全可以补上,而且还能发挥出耕地面积优势,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五原县副县长韩俊义说。

园区建设 带动产业发展

五原是葵花产出大县,全国每7粒葵花籽中,就有一粒来自五原。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有40%来自葵花产业。

长期以来,发展葵花产业既是五原县的主动作为,也是受制于盐碱滩现实条件的被动选择。而随着盐碱地得到治理,五原的产业结构也发生变革。

五原县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经过系统谋划,确定把小麦和玉米、葵花、肉羊、果蔬、肉鸡等作为主导产业,成立全产业链专项推进组,全力推进“七新”要素(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主体、新动能、新目标)向园区高效流动,使园区成为培育产业、打造品牌、带动致富的大平台。

传统葵花产业实现了新突破。2018年世界向日葵产业论坛的成功举办,让五原葵花走向世界。现在,五原正紧锣密鼓地筹备2024年世界向日葵大会,并以此为契机,投资2.5亿元打造中国葵花城。

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的同时,五原县还大力发展奶羊、肉猪、肉驴、蛋鹅、鸵鸟、肉牛等产业,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产业体系。

在五原县设施农业果蔬产业园里,黄柿子每亩效益可达3万-4万元,红心火龙果南果北移,高油酸花生、鸡心果、红绿早熟梨落地生根,新鲜香菇端上百姓餐桌……果蔬产业效益凸显,带动了农户增收。

目前,五原县建成各类农牧业园区138个,覆盖全县78%的行政村、51%的农户,带动3.8万农户增收致富;建成设施农业9.25万亩,总产量近8万吨,亩均效益3万元。

融合发展 擘画奔富图景

从合肥到五原,新公中镇的刘琴返乡后,组建蒙徽合作社,在新公中镇流转土地6485亩;托管土地6500亩,实现亩节约成本240元;半托管土地1.8万亩,实现亩节约成本20元-30元,同时跟进社会化服务,让周边农民全方位受益。

近年来,五原县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起以县城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延伸、辐射全县域的产业布局,形成订单合同、“农企银”协作、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培育合作社1097家、家庭农牧场133个,促进农企利益有效联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为提升产品附加值,五原县引进、培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68家,年产值42.5亿元,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71%;形成集“种养加电”于一体的集群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增加值2.6亿元。

从改盐整地、调整产业结构到带农增收致富,五原县旧貌换新颜,干出一片天,为当地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了产业基础。全程参与该过程的韩俊义感慨地说:“自治区的一项试验示范项目,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为五原换了一副模样!现在,我们对五原乡村振兴充满信心!”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让盐碱白变成生态绿”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10129/7987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