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厦门市钟宅畲族社区、何厝社区分别举行了“送王船”活动,王船浩浩荡荡绕境巡安,寄托了当地居民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钟宅“送王船”活动一般四年举行一次。在活动现场,10多支“送王船”绵延数百米,浩浩荡荡从灡海宫观音庙出发,沿钟宅绕境巡游,途经钟宅南苑、钟宅新家园、王公庙,最后驶向钟氏宗祠,场面十分壮观。巡境过程中,钟宅居民纷纷摆上供品,虔诚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笔者注意到,和往年有所不同,2020年钟宅社区“送王船”巡游队伍中有不少年轻人参与,许多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在网上进行分享。主办方说,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年轻人参与传承,让有600多年历史的“送王船”民俗迸发出新活力。
同期,何厝社区也举行了第十二届“送王船”活动。中午1点,开路先锋队、彩莲、撵轿、何厝宋江阵、何厝小操队、舞狮队、腰鼓队、西鼓队、大鼓凉伞队、舞龙队等10多支“送王船”队伍浩浩荡荡,从何厝顺济宫出发,沿社区绕境巡游,途经观日路、吕岭路,最后抵达何厝避风坞,场面蔚为壮观。晚上,吉时一到,通过“化吉”,王船在烈火中“涅槃”,正式出航,祈佑何厝风调雨顺。
“送王船”最早于15世纪至17世纪在中国闽南地区形成,随着“下南洋”移民和海上贸易逐渐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在闽南,“送王船”活动大多每三四年在秋季东北季风起时举行;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多在农历闰年于旱季择吉日举行,仪式活动历时数日,或长达数月。厦门思明区厦港、何厝、塔埔,湖里区钟宅、五通浦口、枋湖村,海沧区钟山、石塘、芸美、新垵、温厝、海沧社区,同安区吕厝,翔安区后村等14个社区、村落等都保留着这一民间习俗。
面对风云诡谲、变幻莫测的大海,靠海而生的滨海社区民众相信通过“做好事”便能够得到上天的护佑。“送王船”便是植根于滨海社区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爷”的民间信俗。
信众认为,王爷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间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灾捍患,而海上罹难者的亡魂(尊称为“好兄弟”)四处漂泊,无所归依。因而,人们定期举行迎王、送王仪式,迎请王爷巡狩社区四境,带走“好兄弟”。
届时,人们在海边、滩地迎请王爷至宫庙或祠堂,用供品祭祀王爷;竖起灯篙召唤“好兄弟”,普度他们。送王时,人们请王爷登上事先精心制备的王船(木质或纸质的船模),民众以各种艺阵开道,簇拥着王爷巡查社区四境,一路召请“好兄弟”登上王船,随王爷一同出海远行,继续代天巡狩的使命,济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因此,该项目被当地社区民众称为“做好事”。
如今,“送王船”已不再是一项简单的民俗活动。“‘送王船’早已超越空间意义上的社区,成为一个移动而又稳固的精神社区。此次申遗成功,大大提升了‘送王船’的文化能见度,加深了在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推动营造了积极主动展示文化的氛围。”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进发宫疍民文化保护中心理事陈文滨说,“更值得期待的是,申遗成功后,‘送王船’联结的社区范围会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与马来西亚社区更加多元、密切的交流,‘送王船’及其精神价值更为世界所认可。”
厦门钟山社区代表陈福圆表示,在海难多发的时代,“送王船”通过集体行动缓解了灾难给社区民众造成的心理震荡,不仅可以重建社区联系,还能给居民提供精神慰藉。而今,“送王船”对于新时代社区建设、文化传承与发展更有新的意义,它提倡“做好事”的精神内核弘扬正气,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和引导社区成员行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