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时节,一场大雪不期而遇,将桦林山装扮得银装素裹。坐落在桦林山角的桦林村显得安详静逸,村庄、山峰交相辉映,恰似一幅美丽水墨画。
在村委会隔壁的农特产品购销店,1995年出生的残疾小伙颜兵兵正忙得不亦乐乎。他一边娴熟地包装着刚屠宰好的土鸡,一边得意地对记者说,“这些鸡都是老百姓放养的,进入冬三月,我们这里的土鸡就成了紧俏货,如果没提前预订,根本买不到。”
供不应求,是现在桦林村土特产销售的真实写照,这一切归功近年来村里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桦林村位于甘肃陇西县南部二阴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5%,花木繁盛,天然水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然而多年来,村民们却只是守着坡耕地维持生计。
“最近几年,每到周末,都会有不少城里人来村里游玩,游客们在山上摘蕨菜、饮山泉,向村民购买土鸡蛋……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我们便动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心思。”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年明明告诉记者。
2017年,桦林村结合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动员9户村民将13亩土地量化入股,投资130万元建成了300平方米的8座生态休闲木屋、两座垂钓池和人行栈道、啤酒长廊、停车场、广场等配套设施,并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开始发展农家乐和休闲旅游。
有了休闲的地方,来村里的游客更多了,老百姓的土特产也更值钱了。同年,在村里帮助下,颜兵兵的农特产品购销店开张了,专门向游客出售当地土特产,昔日藏在深山无人问津的土山货,现如今成了城里人抢购的“香饽饽”。
“村民们将采摘来的蕨菜、苜蓿、倒钩刺,以及家里的土鸡、土鸡蛋交到购销店,我再把它们卖给游客和城里的饭馆。前年,我开通了淘宝店,将我们桦林村的土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说起乡村旅游带来的好处,颜兵兵笑得合不拢嘴。
2019年,颜兵兵的事业再向前迈了一大步,他家搬进了政府修建的易地搬迁新房,村里借助东西扶贫协作资金,为搬迁户美化庭院,并配齐了桌椅板凳、燃气灶和太阳伞,鼓励他们发展农家乐。由于行动不便,颜兵兵将自家庭院出租给游客自主烧烤。
“我因出车祸造成腿部残疾,那段时间,我成了家里人的‘负担’。现在我想都不敢想一年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多亏了咱桦林村的山和水,更要感谢党的好政策。”颜兵兵眼里噙着泪花说。
颜兵兵生活的改变仅是桦林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一个缩影。
这几年,桦林村借助各类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完成了小流域沟道治理工程,建成了民俗文化广场和青少年户外素质拓展训练营;引进社会资本建成了山泉水厂和酒庄,为当地近百人提供就业岗位。如今,全村229户人全部吃上了“乡村旅游饭”,今年乡村旅游景区共计接待游客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农户出售土特产收入共35万元以上,户均增收超过3500元。2020年1月桦林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2020年5月桦林村被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全省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
自2014年来到桦林村驻村担任帮扶工作组组长的年明明,既是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说起这些年桦林村的变化,他感慨颇多,“2014年村里人均收入只有4000多元,全村几乎没有一辆小轿车,可如今,村民人均收入将近1万元,三分之一的农户都开上了小轿车”。
这几天,年明明和同事们踏着冬雪,进东家走西家,为了土地流转的事奔波忙碌。因为一家浙江生态农业企业打算从明年开始,在桦林村投资1.04亿元建设占地800亩的立体式种养休闲观光科创园,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就在眼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琛奇 通讯员 党国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