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安徽亳州推进“肥水”一体化还田试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1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747
内容摘要:往年,猪场将处理过的粪肥还田,需先用农用车或沼液罐车运到田间地头,再用软管浇到地里,两个人至少要干半个月,才能把630亩地

“往年,猪场将处理过的粪肥还田,需先用农用车或沼液罐车运到田间地头,再用软管浇到地里,两个人至少要干半个月,才能把630亩地全部浇一遍。”日前,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店集镇宋牌坊村宋崇云良种猪场负责人宋崇云告诉笔者,今年小麦种植前,场里安排1个人,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近200亩地的粪肥还田,人工成本大大降低。

奥妙在哪里?宋崇云解释说,他的养猪场今年参加了亳州市组织的规模养殖场推进“肥水”一体化还田试点,投入20万元在田间铺设管网1100米,覆盖630亩地。“我用的是高标准的PE管,按照20年使用期限测算,平均每年每亩成本15.5元。”

今年53岁的宋崇云从事养猪业已有32年了,从几头到几十头,再到一两千头,规模逐渐扩大。2012年,他建了占地30亩的新场,2014年,投资100多万元建了大型沼气池,同时流转土地630亩,种植小麦和玉米。

“我的养猪场以销售仔猪为主,目前存栏生猪1500头,其中能繁母猪400多头。走种养结合之路,给粪污找了出路,种地又省了肥料钱,场里综合收入也上去了。这630亩地一年两季,正常年景的话,种粮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宋崇云说。

去年以来,亳州市坚持“就近利用、全量还田、以用促治”总体思路,在规模畜禽养殖场推进“肥水”一体化还田试点,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取得了初步成效。该试点起步于蒙城县牧原公司第十养猪场,现已扩大至蒙城县天基正方农牧公司、涡阳县宋崇云良种猪场、谯城区三福奶牛有限公司、亳州市康楼禽业有限公司等41家养殖企业。

亳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畜牧、农技、农发三个中心,实施“三合一工程”:市畜牧中心负责规模养殖场粪污规范化处置,加强日常监管,开展还田前肥水pH值、盐分、养分含量检测,达到规范要求后,方可还田;市农技推广中心负责肥水规范还田,开展土壤养分、pH值检测,量化肥水替代量,开展田间试验示范和效果评价等;市农业开发中心负责肥水还田管网设施建设,按照“项目资金补一点、企业自筹一点”模式,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推进管网建设。

建设管网,投入大不大?亳州市农发中心为此开展了市场调研,对不同型号PE管材、阀门等设施市场价格进行调查。经测算,每亩地需铺设普通PE管2.5米左右,结合人工和挖机费用,核算出每亩成本约168元;以设施使用年限10年均摊,每亩每年成本为16.8元。

亳州市畜牧中心主任刘善斋告诉笔者,为鼓励养殖企业开展“肥水”一体化还田,该市出台了相关政策,利用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资金,对养殖企业铺设管径110毫米PE管的,每米补助45元;对养殖企业铺设管径160毫米PE管的,每米补助60元;对养殖企业铺设管径200毫米PE管的,每米补助75元。

“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政府高度重视,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刘善斋表示,“规模养殖场内,建设集污池、堆粪棚、普通厌氧发酵池等治污设施以及添置粪污处理设备,由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资金给予补助;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由农村能源项目资金给予补助。养殖场还得流转土地搞种植业,实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

蒙城县天基正方农牧公司以销售仔猪和育肥猪为主,目前存栏生猪8500头,其中能繁母猪1400头;流转土地2100亩,种植苗木花卉690亩、种植猕猴桃和大樱桃240亩,种粮1170亩。“在政府相关项目支持下,我们建了800立方米的沼气厌氧发酵罐、2.4万立方米的沼液储存池、1600平方米的沼渣堆肥间。沼气工程和堆肥棚获得相关项目补贴138万元。”该公司负责人李登虎告诉笔者,今年公司计划投资约50万元,铺设清水和肥水双管道管网,进一步抓好粪肥还田。

“通过铺设管网将处理过的肥水直接还田,大幅降低了肥水还田的物资和人工投入,提高了作业效率。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0多家养殖场开展了肥水管网还田。”刘善斋表示,下一步,亳州市将全面整合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生猪调出大县、农田水利等项目资金,支持更多养殖场完善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让“肥水”还田更加顺畅。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安徽亳州推进“肥水”一体化还田试点”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1212/7938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