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峰在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他26岁渠道天津成为了一名农业技术员到2020年,66年的时间,他都在对黄瓜抗病育种项目进行研究,对于侯峰而言,让农民能够顺利的收获,减少因为病虫害因而造成的损失,是他的希望和追求。
在1978年,侯峰凭借着“津研1、2、3号”获颁“全国科学大会奖”,解决了国内黄瓜品种劣质、低产、抗病性差的难题,他于黄瓜种植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更多的认可。而到1983年,由他带领的团队育出的品种占到了全国露地黄瓜种植总面积的80%,黄瓜亩产由过去的15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0公斤以上。
但是侯峰院士从未停下过研究的脚步,黄瓜的品种不断的更新迭代。产量更高,口感更好,适应能力更强的黄瓜逐渐面试,“十三五”期间,黄瓜研究所培育出适合不同栽培模式、符合不同消费需求的黄瓜新品种17个,良种累计推广20万公斤,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
除了侯峰院士之外,在科润研究所当中还有更多的中坚和青壮力量在努力着。在21世纪初,很多跨国种业公司涌入到中国,外国的蔬菜品种虽然种子价格不低,但是因为品质好质量也高受到了农民的欢迎。这件事儿让李加旺受到触动,直到2006年,颜色均一、瓜顶圆润的“津优35号”被成功研发出来,产量更高且品质也出色的‘津优35号’开始广泛种植,直到现在‘津优35号’仍然是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黄瓜主栽品种。
实际上不仅在一个科润黄瓜研究所,也不在黄瓜领域,在我们的农业产业当中有无数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们,不断的努力和探究,才有我们如今的农业发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