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高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用时7个月即拆除村庄各类违建11万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获得国务院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和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重头”荣誉。
“不是靠投入,不是靠硬推,靠的是用好‘信用+’这一招,把村庄和农民都调动起来了。”成绩面前,作为主要推动者,荣成市委副书记王洪晓的总结有些“出乎意料”。
今年9月中旬,带着疑问,记者在威海乡村采访发现,以“信用+”为主要抓手的信用治村理念,已在这片山海相依的土地上深入人心,换来了“村美人和业兴”的发展态势。
威海市委书记张海波介绍:“威海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启动信用体系建设,2019年以来把信用建设深度嵌入乡村治理全领域,与农村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等乡村振兴中心工作相结合,用‘信用+’穿针引线,着力消除村级‘法律管不到、道德管不了’的治理盲区,在广袤乡村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从信用立市到信用治村,建立自治、德治、法治与信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今年以来,定期查查自己的信用积分,成了文登区高村镇慈口观村农民的新习惯。“在村里,这积分跟福利挂钩不说,它更是咱庄户人的脸面。出了村,无论是坐汽车、上医院,还是进公园、办贷款,积分高了都能有优惠。”村党支部书记马升海告诉记者。有了信用积分这个抓手,马升海感觉工作好干多了。原先,村里的儿女不孝顺、邻里不和睦、环境卫生不干净等不文明行为,治理起来感觉“无处下手”;现在,这信用积分能够奖优罚恶,就是村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做好事加分,有恶行减分,村里想抓什么工作,一推一个准。
乡村治理,在自治、德治和法治的基础上,威海为何又加上信治?
一方面,威海全域有信治基础。据市长闫剑波介绍,威海自2012年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起,就以“信用立市”为原则,不断健全完善信用标准体系、监督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和奖惩体系。威海市和荣成市获批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在全国综合信用监测中,分别位列全国地级市、县级市首位。
另一方面,威海乡村有信治条件。近年来,威海通过在乡村推广村级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法律服务进村和成立村级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组织等做法,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然而,乡村还存在不少“法律管不到、道德管不了”的盲区。
万事俱备,只待实招。2019年以来,威海先后出台《信用“五进”工程行动计划》《农村居民信用积分评价办法》等制度文件,明确农村居民信用管理采取“积分评价、星级管理”的形式,由市区社会信用中心负责指导、协调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等环节,由镇街负责管理维护等环节,由村级负责采集、评价等环节,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联奖联惩机制。
就这样,自治、德治、法治和信治,逐渐在威海乡村拧成了一股绳。
加分减分都有“学问”,在基层实践中创新完善信用采集、评价和奖惩机制
荣成市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是威海市信用治村的发源地;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马军峰是街道信用治村从试点到推广的“总工程师”。
“镇上马主任驻村指导,咱村班子先统一意见。然后是拿出奖惩办法,哪些事加分、哪些事减分、加分有哪些好处、减分咱怎么惩戒,都给大家伙儿讲清楚。再就是成立组织,把好评价考核这一关,让大家伙儿服气。”村党支部书记刘俊军说。
然而,推进起来还是问题“一箩筐”。比如,好人好事是最主要的加分项,于是就出现了好事“转圈干”现象:几家人互相帮着种地,都来要求加分;以捡手机为代表的拾金不昧行为,成为“日常现象”……
“最关键就是这个评价体系,一定要科学合理,让人服气。然而,好人好事不好界定,最大的抓手该是什么呢?”马军峰带着村班子开了好几次会,就是定不下来。“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让马军峰豁然开朗。
于是,参加村里统一组织的志愿服务,成为了东岛刘家村最大的加分项。很快,红先锋、巧工匠、美厨娘、好家园等14支志愿服务队在该村陆续成立,红马甲自此成为村里最靓的风景,邻里和睦清洁家园成为常态,给老人洗衣做饭成为习惯,村里处处洁净处处美,文明新风扑面来。
好做法还要巧推广。荣成市将志愿服务、捐款捐物等12种优秀表现以及村容村貌、公共秩序等47种不良行为纳入信用积分管理,建立“信息员采集、村议事会审核公示、镇街征信办上传”的运行机制,为全体村民建立信用档案,基础分为1000分。开发游览出行、医疗养老等激励产品102个,确定评先选优、补贴发放等多种反向约束事项,直接影响村民衣食住行;设立信用基金2200万元,用于激励信用典型和扶持经济薄弱村。
文登区为让信用尽快深入人心,村“大喇叭”吆喝、融媒体中心传播和庄户剧团表演齐上阵,让“讲文明、挣积分”成为村民的潜意识,让信用模范“有脸面、得实惠”,很快就把村民的热情调动起来,把集体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一样“上心”。
用活用好“信用+”手段,充分放大信用治村在乡村振兴中的助推效应
9月19日,荣成市人和镇北齐山村的陈喜妮,一大早就催着儿子开车把她送回农村老家。“俺是村里美厨娘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今天轮着俺和两位乡亲给村里老人蒸馒头、做中午饭,可不能晚了耽误事。”陈喜妮笑着告诉记者。
在威海,通过“信用+志愿服务”方式,已有419个村庄运营起“暖心食堂”,有村民捐肉捐菜,有志愿者蒸馍做饭,老人每天都能吃上一顿免费的热乎饭,凝聚起了乡村大爱。
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威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华切实感受到了信用治村的好处:“通过‘信用+党建引领’‘信用+环境整治’‘信用+网格治理’‘信用+志愿服务’‘信用+合作经济’等举措,威海逐渐形成了‘村庄比学赶帮超、村干部带头做榜样、村民齐心美家园’的发展局面,乡村振兴呈现出一招对路‘满盘活’的发展态势。”
威海通过信用评价体系助力基层党建创新,让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矛盾化解由难变易,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形成了“‘两委’干部带头、党员紧随其后、村民代表跟上、农民全面参与”的推进氛围。
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据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张辉介绍,以前,农村乱搭违建等问题屡禁不止,治理阻力大;如今,通过信用治理,迅速形成了“一子落定、满盘皆活”的局面。
网格化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威海将个人信用与网格奖惩、群众荣辱挂钩,倒逼形成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风气,带来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的治理效能。
威海全面推进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将信用评价与党组织引领功能、合作社抱团优势、农民盼富愿望有机结合,扎实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信用建设已成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有力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