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安居乐业并重 搬迁脱贫同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9-28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862
内容摘要:九山半水半分田,交通不便,经济薄弱曾经的融水县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很多村民远离故土,长年在外打工谋生。这里是广西壮族自

“九山半水半分田”,交通不便,经济薄弱……曾经的融水县“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很多村民远离故土,长年在外打工谋生。这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苗族自治县,也是全区8个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之一。

如今,融水儿女正集中力量,强化住房保障,创新旅游扶贫,加大产业扶贫,以非常政策、非常举措、非常力度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他们秉承着“勇于担当、团结协作、扎实苦干”的“融水精神”,在脱贫攻坚中披荆斩棘,逐渐开辟出一条宽阔的脱贫大路。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县脱贫率为96.78%,预计到2020年底可实现贫困人口“清零”。

强规划 搬迁安置点宜居又宜业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引进企业来发展产业是较为常见的做法,而融水县改变思路,变“产业找人”为“人找产业”——将搬迁安置点选在景区、工业园区、创业园区等城镇化“黄金地段”,使安置点既可实现安置功能,又能受益于城镇功能辐射和产业支撑,真正做到“搬得出、留得住、有保障、有出路”。

“十三五”期间,融水县近1.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全县共设12个集中安置点,其中3个县城安置点安置近1.3万人,9个乡镇安置点安置近1000人。

“苗家小镇”是3个县城安置点之一,毗邻AAAA级旅游景区老子山和老君洞景区,两公里范围内有康田工业园区、粤桂扶贫协作·返乡创业园。这里居民楼鳞次栉比,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一派人气旺盛的景象。“苗家小镇”依托区位优势,将移民新居与旅游休闲、商业街区有效结合,打造苗族特色街区新景点、新城区示范带,并通过能人带动建设苗绣和电子产品加工扶贫车间。

谈起易地扶贫搬迁,“苗家小镇”很多居民都竖起了大拇指。“搬迁之前,我只能在家带孩子,家里只能靠老公打零工艰难过日子。搬到这里后,我在附近的宏欣电子厂扶贫车间找了一份工作,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韦鲜艳说,她家之前住的房子是破旧的木楼房,外出、就医都不方便,2018年,一家人住进了配套设施齐全的混凝土楼房,就此脱了贫。

如韦鲜艳所说,在搬迁户入住后,安置点的公共服务也紧紧跟上。“苗家小镇”等县城安置点配套建设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就业社保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9个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投用,乡镇安置点群众可就近享受城镇原有公共资源,安置点公共服务覆盖率达100%。

“融水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做到了‘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升级安置点公共服务,让搬迁户与县城居民享受到‘同城同质’的资源,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融水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唐兰珍表示。

创机制 村民“五变”成景区主角

近些年,融水县居民在考虑近郊旅游目的地时,常会想到一个地方——梦呜苗寨景区。它位于县城北部双龙沟景区旁,是一个“移来的”原生态苗族文化体验园。吹芦笙、唱苗歌、跳踩堂舞……景区内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里不仅是网红景点,还让众多贫困户脱了贫,过上了“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新生活。

2017年,融水双龙沟景区开发公司计划在景区旁建设一处民族特色村寨,以实现联动发展。在牵线动员下,该公司从杆洞乡锦洞村搬迁进城的贫困村民手中收购了老木楼,并在景区内按原貌复建,一座“原汁原味”的苗寨逐渐呈现在众人面前。村民可以免费住进复建的老房子里,并在景区内工作生活。据介绍,现已有贫困户14户53人入住。

在梦呜苗寨,村民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他们承担起景区演出、田园管理等工作,有稳定工资收入;一些村民做起了民宿生意;周边村民用土地入股景区成立的旅游观光合作社获得分红。于是,村民在这里实现了五大身份转变:“变景区员工”“变文艺演出演员”“变景区股东”“变民宿老板”“变合作社社员”。

“在这里工作生活幸福、充实。原来在老家种田收入低,现在我和老婆都在景区做田园管理员,两个人月工资加起来有6000元,参加表演还有额外补贴。”村民潘杰辉说,他一家是最早搬进梦呜苗寨的住户,在景区工作稳定,孩子还可以就近在县城读书。

梦呜苗寨景区将旅游与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开创了“景区+贫困村”“公司+农户”等多种模式,年收入近千万元,目前已带动4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成为融水乃至全国“旅游+扶贫”成功典范,被国务院扶贫办收录为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2016年以来,全县超过3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通过参与旅游产业脱贫,占全县脱贫人数的25%左右。融水县未来将坚持‘以一个龙头景区,带动一片乡村旅游,带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来推进旅游扶贫事业。”融水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周卫军介绍。

兴产业 众力聚合激活脱贫动能

地处深山中的红水乡良陇村是融水县今年实施挂牌督战的7个贫困村之一,从乡政府沿着山路驱车颠簸近1小时才能到达。用驻村第一书记刘浩的话来说,“这里算得上是融水县最偏远乡镇中最偏远的村”。目前,全村还有贫困户45户149人,贫困发生率10.58%。

今年3月,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柳州机车车辆公司职工刘浩被派驻到良陇村担任第一书记。来到村里后,刘浩等扶贫工作队队员走访发现,村里年轻人大多已外出务工,只剩下“老弱病残”,劳动力不足,同时,一些村民受风俗影响不思进取、注重享乐,缺乏脱贫内生动力。

如何唤醒“沉睡的高山”?刘浩认为,构建长效扶贫机制必须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来带动村民增收。经调查发现,这里的村民素有在山间放养土鸡的传统,同时,山间气候湿润,适合菌类生长。立足于此,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讨论后,决定将生态土鸡养殖和高山食用菌生产列为扶贫项目。

有了产业规划,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成了当务之急,扶贫工作队队员和村委会成员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他们给大伙儿分析,参与这两项产业门槛低、耗时少,不仅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还能稳定增收。一些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先行先试,有了增收,慢慢地很多村民也都加入其中。

良陇村利用粤桂财政帮扶资金85万元建设高标准食用菌生产大棚、流转土地,柳州市北城投资集团等投入44万元购买食用菌棒,南宁铁路局集团投资13.8万元购买鸡苗……在多方助力下,两个生产基地在良陇村很快建了起来。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土鸡养大了由后援单位包销,而食用菌已融入柳州螺蛳粉产业链,销路也不愁。根据预计,良陇村两项产业年产值共计可达240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

村民李继平是受益者之一。他家2015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尚未脱贫。“今年3月,村委会动员我加入合作社,我用国家给的5000元产业奖补资金入股,年底会有分红。现在我有时候在基地务工,每天有100元工资。我相信我家今年一定能脱贫。”李继平信心满满。

在记者采访时,良陇村村委会前的“脱贫攻坚倒计时牌”上显示“距全面脱贫摘帽仅有42天”。刘浩介绍:“我们现在着力从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培育扶贫项目,逐渐增加村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扶贫力度,确保贫困户在10月底脱贫。”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安居乐业并重 搬迁脱贫同步”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928/7861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