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定西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努力做好甘肃的马铃薯产业,要做精做深,做大做强。马铃薯越是贫困的地方种植越多,要从扶贫开发的角度发展马铃薯,多加支持。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定西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也是“三西”扶贫的发源地。7年多来,作为定西马铃薯产业的核心产区,安定区委、区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首位产业和战略性主导产业,探索了一条产业为基、龙头引领、主体带动、农户参与、联合经营的全链条产业扶贫致富路子。去年底,在马铃薯产业高效发展的有力支撑下,安定区终于历史性地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属于安定人的小康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抓良种、促升级、强基础,让“小土豆”拥有走出国门的“硬实力”
马铃薯品质的好坏、产量的高低,关键看种薯。
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近年来,安定区把良种看作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命线”,大力推动脱毒种薯实现“全覆盖”,为马铃薯产业稳产增产、畅销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位于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种薯繁育产业扶贫园内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是当地最早引进推广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的民营企业之一。多年来,为了提升脱毒种薯生产的科技水平,增强“小土豆”走出去的“硬实力”,定西马铃薯研究所负责人李进福带领科研人员坚持为杜绝马铃薯原种土传病害的发生而努力,最终在2017年实现了微型薯(原原种)生产与土地隔离的目标。“我们运用雾培技术培育微型薯,每一粒都符合欧盟标准。”李进福说,公司年产微型薯8000万粒左右,其中有1000万粒用于出口,主要出口到沙特阿拉伯、埃及、土耳其等7个国家。
近年来,安定区重点培育壮大爱兰薯业、凯凯农科、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等15家种薯企业,年生产微型薯达5亿粒。这些种薯,不仅行销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等14个省区,还走出国门,出口到了土耳其、埃及等国家。2019年,安定区外销微型薯达3.5亿粒,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抓加工、延链条、强带动,让马铃薯产业链成群众脱贫致富链
“以前,种商品薯每亩收入是2000元,现在种原原种每亩能到6万多元。去年,我们种植1200亩马铃薯原种、600亩一级种,通过订单种植、入股分红、流转土地、务工等多种方式,带动1100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在安定区石泉乡,瑞源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巧花告诉记者,今年,在政府引导支持下,合作社建设了40座大棚,种植附加值更高的微型薯,吸纳基地附近的易地扶贫搬迁点20户搬迁群众就近务工。
“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了贫困户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娘家人’。”在安定区青岚山乡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原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强说,近几年,区里大力推进合作社建设,并鼓励支持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与企业签订种植合同,统一收购,稳定价格,帮助群众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增收致富。
青岚山乡党委书记高强告诉记者,为彻底转变农户“单种独销”的传统发展模式,乡里按照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合作模式,发展订单马铃薯种植,将合作联社与区级龙头企业、村级合作社对接,村级合作社与千家万户对接,形成了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合作联社分类实施、村级合作社具体落实、千家万户广泛参与的产销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农户+合作社+合作联社+龙头企业+市场”的马铃薯产业发展路子。
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安定区依托扶贫项目、金融信贷等各类扶贫资金,创新实施“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构建了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马铃薯产业链真正成了群众的“脱贫链”。2019年,安定区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纯收入2300元左右。
2014年,瞄准马铃薯精深加工的定西恒源清真淀粉制品有限公司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全国鲜粉行业首家无菌净化生产车间,积极吸纳当地贫困户就业,产品销往全国16个省(区、市)和日本等国家。“在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的过程中,公司成立了薯之梦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定点育苗、统一种植、集中收购,既有效保证了原料的品质,又带动了320户贫困户发展,帮助他们在去年全部实现了脱贫。”该公司经理陈维霞说。
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马涛告诉记者,为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持续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安定区着力提升马铃薯精深加工能力,以主食化、工业化、鲜食化为方向,整合优势资源,推动马铃薯加工企业“出城入园”,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更新、设备改造和产品开发,促进马铃薯产业全链条、集群化、集团化发展,已培育形成了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整的加工产业集群。
抓订单、闯市场、打品牌,让农民发展产业无“后顾之忧”
在积极推动“主体参与稳规模、技术配套稳产量”的同时,安定区积极推进“订单托底”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民的产后销售问题。该区引导区内企业和合作社按照“价格托底、订单收购”的原则,由经营主体与种植农户以最低0.45元/斤的保护价格签订收购订单,建立了马铃薯销售环节“价高时随行就市、价低时保价收购”的市场风险防控体系,确保农民利益不损、收入不降。去年,安定区30万亩标准化基地全部实现订单化种植,稳定了4万多农户的收入预期。
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马铃薯种植、加工、购销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中国马铃薯淀粉行业龙头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与安定区8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马铃薯种植订单,由合作社与农户签订马铃薯种植合同,最终由公司以高于市场均价收购。“这样一来,既稳定了我们的原料生产基地,又解决了马铃薯的销路问题,帮助农民稳定增收。”该公司董事长李幸泽说,近年来,公司通过订单种植,每年发展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12万亩,带动包括2.6万户贫困户在内的10万多户农户发展马铃薯产业,户均年增收8300元。
订单托底帮助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的效果固然好,但这种模式若要持续稳定发展,经营主体必须闯过市场这道关,打通马铃薯产后通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以蓝天、薯香园等为代表的定西马铃薯加工企业与康师傅、徐福记、海底捞等知名企业都建立了稳定供销关系,这让企业可以放心放手建立品种优良、稳定优质的原料薯订单种植基地。”马涛说,为增强“订单托底”的“底气”“后劲”,安定区突出品牌培育,充分发挥“定西马铃薯”作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优势,创建了“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注册了“新大坪”“爱兰”“幸泽”等10多个知名商标,有效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同时,安定区积极完善仓储体系,健全市场网络,创新营销模式,坚持“占领低端市场、巩固高端市场、开拓超级市场,挺进国际市场”的营销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经销协会的作用,与北京新发地、上海江桥等大型终端市场建立稳定营销关系;依托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平台,构建以国家级市场为龙头、集中产区乡镇市场为主体、专业村和种植大户收购网点为补充的三级市场购销网络,实时收集、整理、发布终端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有效提高了马铃薯销售的组织化程度,拓宽了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