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直过民族”战贫斗困写新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9-2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052
内容摘要: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中交兰坪新时代希望学校,11岁的和海英正在用画笔描摹向日葵。上学期,和海英和自己的同学还在兰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中交兰坪新时代希望学校,11岁的和海英正在用画笔描摹向日葵。上学期,和海英和自己的同学还在兰坪县兔峨乡的学校上学。没有颜料、没有画笔、没有老师教,她只能用水彩笔在本子上画。她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以后当个画家。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集“边疆、民族、直过、宗教、山区、贫困”于一体,是云南省乃至全国“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难中之难”的典型代表,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和关怀的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几年来,这里的干部群众心连心,书写了战贫斗困的壮丽诗歌。

搬迁群众稳得住

在福贡县匹河乡沙瓦村指挥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整齐的楼房、干净的街道、花园里盛放的三角梅,同城市里的小区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山脚下那川流不息的怒江。2018年底,来自福贡县子里甲乡和本乡沙瓦村、瓦娃村、棉谷村、架究村、普洛村、果科村、知子罗村、老姆登村的319户1204名群众搬进了新居。

走进安置点的民族服饰、工艺品加工扶贫车间,52岁的怒族妇女约思手上忙个不停,她的主要工作是把一颗颗珠子穿成串。她告诉记者,自己在扶贫车间工作已经半年多了,每个月能收入1700多元。

原先生活在山里,群众都有种菜的习惯。为此,安置点管委会就在社区旁整合了15亩闲置土地,建成“微菜园”并分配到每家每户。同时,成立了福贡碧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回购及定点供应等方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2019年,安置点群众通过“微菜园”户均节省2000元。

指挥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只是整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0万名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缩影。

生态产业富农家

这天,家住福贡县石月亮乡米俄洛村的十月普和家人起了个大早,为的是把这几天收获的草果送到乡里的草果加工交易中心。他告诉记者,这里气候湿润,非常适合种植草果,自己家种了80亩,已有30亩开始结果,去年靠草果就赚了3万多元。

早在2004年,福贡县一些地方的村民就开始引入草果苗种植。2007年开始,有少数植株结果,不错的收入激发了群众种植草果的积极性,部分农户开始自己育苗或从外地购苗种植。福贡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贫困群众发展草果种植。

“当时看到村里许多人种草果,收入很不错,就下决心把玉米全部改种成草果。最初,草果苗还是政府送给我们的。”十月普说,“现在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种草果,最少的也有10多亩。大家靠着草果富起来了,摩托车也换成了小汽车。”

2017年,由云南能投投资建设的怒江大峡谷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正式投运。十月普家的草果正是送到了这里。加工交易中心负责人张继华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与当地70多户草果种植大户签订了购销协议。

据了解,目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草果种植面积已达111万亩,挂果面积40万亩,2019年产值达12.15亿元,受益贫困人口2.68万户8.24万人。草果产业已经成了全州脱贫攻坚战场带动力最强、辐射面最广、贡献率最大的产业。

社会力量齐援助

和海英就读的中交兰坪新时代希望学校是由中交集团捐资1.5亿元援建的,于今年7月正式开班办学,现有小学、初中学生2800多人,重点覆盖易地扶贫搬迁到县城的贫困家庭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

中交怒江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表示,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中交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就是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由此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

一个普通的周六,在兰坪县城区第三完全小学的“云端课堂”上,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正在带领孩子们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

据了解,早在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就开始对贫困地区开展送课活动,如今已走过了11个省市的23所学校。目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已与兰坪县城区第三完全小学结成了友好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郑瑞芳说:“现在贫困地区的学校硬件条件一点儿也不差,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等软件问题。开展送课活动,既是让孩子感受参与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为当地教师传递一种新的理念。”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更需要为贫困地区解决“造血”的问题。

李进学是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副所长,2019年2月被云南省委下派到怒江州泸水市老窝镇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他告诉记者,他和团队的任务,不仅是为贫困群众发展适宜的产业,更重要的是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

如今,老窝镇老窝村的300亩柑橘长势喜人,许多村民不仅熟练掌握了种植技术,有的还成了“土专家”,为周边种植柑橘的村子提供技术指导。李进学感叹,这支队伍就是“造血”的动力源。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直过民族”战贫斗困写新篇”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922/7854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