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达700亿斤 谁在“浪费”粮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9-18  来源:中国商网  浏览次数:81280
内容摘要:秋收陆续开展,一组数据引发关注。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国内粮食每年损失量达到700亿斤。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日发布通知

秋收陆续开展,一组数据引发关注。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国内粮食每年损失量达到700亿斤。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日发布通知,针对各个环节的粮食损耗,全国要抓好节粮止损,反对粮食浪费,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损耗影响严重

秋粮占全年粮食比重的3/4,是全年粮食收获的“重头戏”。秋粮作物主要包括玉米、中晚稻和大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收成的约75%。秋粮收购陆续开展的同时,粮食安全再引关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产后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粮食产后损失惊人。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日发出《关于创新举措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粮食产后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损失浪费问题仍然存在,个别环节问题较为突出。大力促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

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等同于建设无形良田,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按去年的粮食产量计算,如若采取有效措施将收获和农户储备环节的粮食损失率分别降低一个百分点,则可满足7288.82万人一年的谷物需求。”

谁在“浪费”粮食

近期,农户自主储粮意愿增加的同时储粮损失风险也在提升。通知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不少农户储粮防灾应急意识增强,家庭存粮相对往年有所增加。一位来自山东滨州种植玉米的农户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粮食放在家里,时间长了会发霉变质。

哪个环节造成了粮食损耗?武拉平教授团队自2015年起对小麦、水稻和玉米等八种主要粮油作物田间收获损失环节的研究数据显示,农户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情况较为严重,储备、消费和收获环节的总损失率为11.39%;农户平均一天的食物浪费比例为5.2%;收获环节中损失最严重的是田间收割环节,三大主粮田间收割损失率平均为1.97%。

“消费环节成为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最为严重的环节。”武拉平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其次是收获环节,储备环节的损失较轻,原因是国家近年来加大对农户储粮设施的改进,‘农户科学储粮工程’等政策逐渐发挥效果。”

此外,由于相关农机设备的机械化水平有待提升,粮食在收割、运输等过程中也会产生损耗。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有的收割设备较为简陋,机械化水平低,一边收粮一边漏粮。”

如何做好节粮止损

节粮止损还需各个环节共同发力。武拉平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目前采用先进储粮设备的农户较少,政府应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等惠农政策,鼓励农户采用先进储粮设施。”

储粮方面,通知要求,推广适用于农户的多型规模储粮新装具,布局“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广应用节粮减损提质增效、现代粮仓建设和物流配套,以及储粮“四合一”升级新技术,加强“智慧粮库”建设。

关于如何减少粮食收获环节的损失,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加强培训或能成为节粮止损发力的关键。李国祥表示:“机械化水平不高、造成损耗过多的农机设备应尽量减少到田里作业。”武拉平也表示:“从粮食主产省开始,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农机驾驶员进行定期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比如水稻收获中割台的高低、小麦收割中收割机风门的大小。同时,增强其爱粮节粮意识,降低收获环节的损失。”

针对机械化设备造成的粮食损耗,通知也指出,要全面推广节粮减损新技术成果,积极开展粮食储藏、物流、加工等领域节粮减损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达700亿斤 谁在“浪费”粮食”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918/7852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