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开封市乡村旅游业影响力提升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9-1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955
内容摘要:开封市地处我国中原地区,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开封市地处我国中原地区,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开封乡村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研究探索。

一、开封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成效

旅游业发展较快。开封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乡村旅游发展打下较好基础。与2017年相比,开封市2018年入境游客增加2.2万人次,增长率约为7%;国内游客增加942万人次,增长率约为16%,开封乡村旅游业发展呈上升趋势。当然,从数据也能看出国内游客增长率远大于入境游客增长率,开封市旅游业在境外推广方面稍显不足。

乡村旅游特色村陆续建立。目前开封市有3个村已入选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一是祥符区兴隆乡薄店村。该村经历近两千年的时间,村落雏形仍在。该村及周边为食圣伊尹后人繁衍之地,伊尹文化在此流传,文化饮食是此处旅游的一个核心。二是鼓楼区余店民俗村。该村的旅游主题是“汴梁印象·寻找记忆·留住乡愁”,以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各种手工作坊和老字号为支撑,创建成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三是兰考东坝头乡张庄村。该村质朴的农舍、果园和树林等田园风光,吸引人们争相前往。

二、开封市乡村旅游业影响力提升面临的问题

同质化问题较严重,内涵缺乏。开封市的休闲农业大多数项目仍停留在采摘和旅游阶段,如“农家乐”、古村落、农业观赏园区等项目,且侧重于“农业”而不是“休闲”。与此同时,却未能将开封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项目进行深度有效融合。

乡村旅游推广能力不足。一是品牌形象方面。一方面,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等宣传推广方式主要依靠当地媒体,受众群体也大多是本土及周边居民,从品牌推广的角度来看,其推广渠道还有待拓宽。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塑造程度不够,相关项目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乡村旅游业整体的分析预测程度不够,不能使区域内的优秀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品牌形象的构建方面缺乏鲜明的特色。二是营销策略方面。缺乏符合时代发展的营销战略,在发展初期缺乏多元化立体的发展形象,与媒体之间的工作衔接不到位,未能达到预期的营销效果。三是资源要素方面。除了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其特色民俗节日、语言风俗等也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名片,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为宣传工作增添新的内容。然而现阶段,建设者对于这些元素的挖掘深度不够,未能给予这些资源充分的表达途径。

三、提升开封市乡村旅游业影响力的思路

政府引导建立区域品牌。政府应在区域经济发展计划中纳入区域品牌的创建,将区域发展目标与区域品牌的发展联系起来,利用品牌带动区域,通过区域推广品牌。

强化专业人才支撑。联合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培养“文化+农业”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引进机制,满足“文化+农业”发展。在涉农专业开设创意农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在有关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农业基础知识课程,在农业培训中增加“文化+农业”内容,培育形成“文化+农业”的技术骨干,鼓励农业部门与创意文化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推出一批创意农产品

加强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特色民宿的发展,在特定区域引导居民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各种农业生产活动,向国内外游客提供开放的、个性化的住宿、餐饮等服务。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开封市乡村旅游业影响力提升研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912/7843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