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搬进新居,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横梁乡村民李应川的生活,拥有了一种崭新的“打开方式”:61岁的他,和乡亲们一起从山区搬到了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整洁亮丽、交通便利的富民新村,彻底告别了以往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靠天吃饭的生活。
横梁乡所在的古浪南部高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2018年,得益于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李应川等来自8个乡镇的1379户4580人从山区搬到了富民新村。去年8月21日,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富民新村,来到李应川家,了解他们一家搬迁后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要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嘱托,激励着富民新村党员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干劲和斗志,乡亲们在新家园实现了脱贫致富梦。
记者了解到,跟富民新村一样,近年来,在陇原大地上,一个个拔地而起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村,托起了贫困群众的小康梦。2001年-2015年,甘肃累计搬迁贫困群众22.4万户111.6万人。“十三五”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高位谋划,高强度推进,举全省之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规划搬迁的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实现搬迁入住。
搬迁开启幸福安居新生活
一排排新院落整齐排列,干净整洁;村道边、房前屋后,处处林木葱茏,整个村庄一派生机盎然。这是日前记者来到富民新村时看到的情景,家家户户庭院中都有一个小菜园,里面长满了豆角、番瓜、青椒等蔬菜,青翠的色泽和干净的小院,处处透着宁静而幸福的生活气息。
记者在富民新村二区二组村民冯国安的家中看到,宽敞的客厅窗明几净,各种盆栽的绿植、鲜花错落有致,沙发、电视、冰箱等家具陈设一应俱全。“以前没想过能住上这样的房子,这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冯国安说。
记者注意到,昔日因用水、吃水难而发愁的冯国安,如今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延堂告诉记者,为了方便搬迁群众的生活,古浪县在村里配套建设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标准化村卫生室、污水处理站等公共基础设施。按照老百姓需求,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还设置了驻村帮扶工作站、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采取“乡村一体化”服务模式,尽最大努力方便群众办事。今年,村里还要建设乡村记忆馆、农产品交易市场、富民小学体育运动场。
“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跟城里人一样。”冯国安感慨道。
兴产业让致富增收有“靠山”
“为了让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我们把产业培育作为最大抓手,积极发展日光温室产业、设施养殖业、高效种植业和劳务产业。”张延堂说,目前,富民新村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22座;累计建成养殖暖棚2199座,羊存栏2.58万只,牛存栏2000头。村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36万元。
“以前,在山里住,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现在种上了大棚,每个棚一茬就能收入两万元。”富民新村四区党支部书记何振田说。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甘肃各地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同步谋划后续脱贫措施,逐户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通过特色种养、扶贫车间、乡村旅游、公益岗位、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有效增加了搬迁群众的收入,夯实了脱贫致富的基础。
在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村,去年6月,原本住在山区的125户群众告别土窑洞,搬进了楼房,还用上了天然气。该村党支部书记吕志坚说,为带领全村决战最后的贫困,村里积极培育蔬菜、养殖、苗木三大主导富民产业,村民依靠发展设施蔬菜种植,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依靠养殖“平凉红牛”,户均增收3500元,依靠发展苗木产业,可实现亩均收入500元。
在张掖市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圆梦苑小区,从祁连山浅山区搬出的永固真姚寨村村民张得元,不仅自己积极寻找就业门路,还利用他在园区务工人头熟、信息灵通的优势,在微信上创建“务工信息交流群”,义务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信息,“现在有100多名乡亲实现长期稳定就业,每天找到打临工机会的乡亲也有七八十人。”
和谐共进谋划振兴新图景
“以前的老村在山脚下,只要一下暴雨,就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搬迁后的新村的位置原本是石头滩。搬迁的同时,村里在石头滩上搞绿化,一边改善生态环境,一边发展产业。”记者来到永昌县南坝乡何家湾村时看到,昔日的石头滩如今已绿树成荫。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泽霞告诉记者,近年来,何家湾村突出党建引领,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社会治理和谐美”的总体目标,聚合全村之力,压茬推进、分步实施,村里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全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村里的生态环境好了,产业兴旺了,村民生活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乡风越来越文明,村里的干群关系、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张泽霞说,村里建成了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设立了休憩亭、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和图书阅览室,为村民提供了舒适、宽敞的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