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生猪生产这根弦一直绷得紧紧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9-05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117
内容摘要: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大沟头村,山坳里一幢白色的7层小楼静静矗立。看似普通的小楼还有一个亮眼的标签:全国第一幢楼房式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大沟头村,山坳里一幢白色的7层小楼静静矗立。看似普通的小楼还有一个亮眼的标签:全国第一幢楼房式种猪场。在这个小楼里,上千头生猪实行全封闭饲养、单层隔离,自动喂食、降温、消毒、清粪。

粮猪稳,天下安。生猪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猪生产对稳定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大省,四川生猪的稳产保供事关民生和大局,“川猪”也被纳入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如何做好生猪产业这篇文章?嘉陵区厘清思路:以建设现代绿色畜牧业为方向,以保供增收为核心,从传统养猪方式向生猪产业化发展转型。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出栏生猪24.46万头,存栏生猪36.3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3.56万头;预计全年可出栏生猪60万头,外调生猪35万头、优质种猪9万头、商品仔猪12万头。

嘉陵素有养猪传统,稳产保供从未放松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一头猪就是一个小银行。”这句谚语,生活在嘉陵区的老一辈农民几乎都是耳熟能详。

嘉陵区因地处嘉陵江沿岸而得名,在这片1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农业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养猪,更是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养猪已经成了习惯。”年过半百、已养猪20多年的大通镇陈滩子社区村民陈家润这样形容。

如果说这只是个人感受的话,那么嘉陵区农业农村局畜牧站技术员吴君的观察或许更有说服力。1983年,吴君从西南大学畜牧专业毕业,近40年来一直从事本专业,从未换行。“嘉陵老百姓喜欢养猪,认为养猪有利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一家养几头甚至几百头的都有。”吴君回忆,随着本地的饱和、市场的放开,当地还出现了不少营运团队,把生猪卖至云南贵州河南等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取消了生猪派养派购,实行自由上市,随行就市,按质论价,购销政策的放开让不少农民感受到市场经济的魅力。而同样是市场经济,也按下生猪养殖产业的“慢放键”。

“养猪不挣钱,还不如打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盛,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选择了外出务工,全区的生猪出栏量也降到了历史最低值。

“传统不能丢,嘉陵生猪这块招牌不能砸了。”看到不断减少的出栏量,当时的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补贴和奖励力度,鼓励老百姓养猪。“政策的刺激下止滑明显,有的乡镇存栏母猪就达到2000头左右。”吴君说。

2009年畜牧业实现产值18.6亿元,成为嘉陵区农业的支柱产业,这其中生猪产业占到了畜牧业总产值的75%以上。之后10年,虽受猪周期影响短期起伏,但嘉陵生猪养殖业蓬勃发展已经起势,2019年,全区生猪出栏量44万余头,年末存栏26万余头。

经多年努力,一项项荣誉也随之而来。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全国生猪外调大县、省优质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县、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等称号接踵而至。“现在回头来想,嘉陵生猪产业稳产保供的‘弦’就一直绷紧、从未松过。”吴君感触颇深。

从传统养猪方式向生猪产业化发展转型

建圈舍、买猪苗、喂粮草……散户的养殖节奏让吴君印象深刻,“可以说在早期,八九成以上的生猪都来自农户散养。”

但产业的发展却不允许。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注定需要养殖方式的转变,生猪产业也不例外。品种难以改良,规模难以扩大,技术难以应用,效益难以提高,小农意识下的传统养殖模式已经不适应生猪产业的发展,单打独斗更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改变,迫在眉睫。进入21世纪以来,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指导意见、组织示范创建,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成为生猪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从散户为主到以规模化为主的过渡阶段,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从省级层面看,四川正以川猪产业振兴为目标,引导生猪大型企业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而在嘉陵,天兆猪业5000头原种种猪场项目已于去年底正式投产,达产满产后年可提供优质种猪5万头、仔猪7万头。

不只是天兆猪业。东方希望、新希望等大型龙头企业也布局嘉陵,构建起集种猪、育肥、饲料、屠宰加工、有机肥厂为一体的生猪生产全产业链。

同样,也离不开规模养殖专业户的参与。去年,卖了十几年猪肉的贾春瞄准市场,准备投资200多万元在龙蟠镇长被嘴村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嘉陵区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共同配合,帮忙做好规划和设计,配套自动控温、饮水、饲喂、清粪等系统。数据显示,目前嘉陵区年共出栏生猪50头-499头的养殖专业户已超过500户。

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场突围战,着眼必须长远转方式——坚持养殖标准化。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标准,去年以来嘉陵区新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场23个;全区建成规模化养殖场111个,其中年出栏5000头以上大型规模化养殖场6个,规模化养殖率超过半数。

同时,坚持生产绿色化。全域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全域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养殖园与种植园比邻而居、就近消化、循环发展。全区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生态循环农业覆盖面达到55.6%。

一手抓非洲猪瘟防控,一手抓稳产保供

生猪养殖事关百姓菜篮子,“提好菜篮子”,端稳“肉盘子”,稳产保供的前提则是非洲猪瘟疫情考验下的生猪防疫安全。

“自非洲猪瘟暴发以来,我们从未出现暴发式的疫情。”嘉陵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陶刚总结认为,从疫病暴发初期的懵懂惊慌到如今的自信坦然面对,离不开三大“法宝”。

首先是强化联防联控,嘉陵区实行分层分类分片管理,明确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村社干部包户,落实各层级网格员1062名,层层压紧防控责任。其次是狠抓关键环节和高风险区域消毒灭源工作,聚焦龙头企业、养殖场、屠宰企业等重点场所开展全覆盖、地毯式排查,加大对餐厨剩余物以及生猪产地、屠宰检疫、饲料生产企业监管力度,开展“百日行动”,坚决防止疫情输入扩散。另外要重细节,嘉陵出台生猪养殖场消毒技术要点,分发到各个养殖场。以消毒液为例,就准备了3种,15天交叉消毒一次。

今年,四川省将完成6000万头生猪出栏任务,作为全国生猪外调大县,嘉陵区发展生猪生产责无旁贷。一手抓疫病防控,一手抓稳产保供,嘉陵区打出“组合拳”。

嘉陵区针对仔猪价格高、资金压力大、养殖信心差等问题,及时出台扶持办法,对新购种猪5头以上、仔猪3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户,及所有购买种猪、仔猪发展生产的贫困户,以奖代补予以扶持。今年以来,已兑付能繁母猪奖补资金115万元、新建生猪规模养殖场项目补助资金300万元、企业贷款贴息220万元。针对传统养殖规模小、分布散、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嘉陵坚持招引大企业、建设大园区、集聚大产业,大力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针对企业规模化养殖投入大、周期长、要求高等问题,“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投公司+合作银行+贫困户”模式的推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可新增出栏量超过30万头。

“全力以赴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不折不扣保障生猪供应安全。”嘉陵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着力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持续推动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绿色高质量发展。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生猪生产这根弦一直绷得紧紧的”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905/7835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