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七里海“解渴”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31  来源:工人日报  浏览次数:89082
内容摘要:通过生态保护修复系列工程 京津绿肺重现勃勃生机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今年78岁的老于念起这句诗时,不由得提高了音量。之所以提到荇

通过生态保护修复系列工程 “京津绿肺”重现勃勃生机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今年78岁的老于念起这句诗时,不由得提高了音量。

之所以提到荇菜,是因为说起位于天津市宁河区境内的七里海湿地这几年的变化,诗经《周南·关雎》中美人采摘的“荇菜”可谓是见证者之一。

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顾问于增会告诉记者,现在的七里海“解渴了”,不仅有荇菜、红蓼、益母草等野生植物回归,这里还成了鸟儿的乐园。

8月中下旬,记者来到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淅淅沥沥的雨中,借助望远镜,顺着工作人员指引的方向望去,几只白鹭正曲颈休憩。忽然,两三只白鹭腾空而起,向湿地更深处飞去……

让“渴了”的七里海“生津”

5000年前已基本形成的七里海湿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处具有古海岸性质的湿地之一,也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湿地核心区44.85平方公里,连片苇海6万亩、水域面积3.5万亩,负氧离子含量比大城市中心区高出30倍~50倍,被誉为“天然氧吧”“京津绿肺”。

然而,近年由于自然降水减少、上游河道断流、内部水系淤积,七里海湿地常年处于干旱缺水、半饥渴状态。

多年来,湿地核心区所有苇田、水面为周边村集体所有,长期由承包大户生产经营。核心区被人为分割成若干块,形成一个个“土围子”。许多从事渔业生产的承包户大量投放饵料,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有些承包户为了扩大养殖水面,私自毁苇也时有发生。在核心区内外还兴建了大量旅游设施和宾馆、农家院等,常年开展旅游业务,大量游人进入核心区。

所有这些,都对七里海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七里海湿地,“渴了”。

2017年4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湿地开展了专项督察,明确指出保护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

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陈力介绍,为重见昔日苇草丛生、草木竟秀、百鸟云集的湿地生态环境,宁河区对七里海湿地核心区、缓冲区土地以及全部苇田水面实行统一流转。根据《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实施了水源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生物链恢复等一系列工程项目。

打造北国江南“湿地水乡”

“芦苇长高了、长壮了,包括东方白鹳在内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成了常客,北国江南‘湿地水乡’的景致回来了……”世代生活于此的于增会说。

过去由于水源短缺等多方面原因,七里海湿地数万亩芦苇生长逐年退化,产量不足历史最好水平的三分之一,使得大量候鸟失去栖息地和隐蔽场所,也造成了七里海湿地“绿肺”功能的减弱。

现在,疏通了水系、引进了水源,芦苇再现勃勃生机,普遍长高了,长壮了。据测算,每年亩产量可增加100公斤~150公斤,七里海湿地的“绿肺”功能也能“大显身手”。由于消除了密集型养殖,水系贯通,湿地水质明显好转,由原来的劣Ⅴ类提升到接近Ⅳ类。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系列工程后,经监测,湿地野生植物达到153种,且覆盖面积明显增加。湿地区域鸟类监测共记录到19目258种,比2015年足足增加了13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20余种。

为七里海“镶上金边儿”

“以前生意红火的时候游客都要提前订桌,不然吃不上我家的河蟹面。”年近花甲的七里海镇任凤村村民杜乃合告诉记者。

杜乃合原本是七里海湿地内的养蟹承包户,在核心区养殖河蟹5000亩,他的老伴张云翠在缓冲区经营着一家农家院。夫妻俩的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自从七里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开启后,包括老杜在内的养殖户、农民以及农家院经营者纷纷从湿地退了出来。据了解,从涵养湿地退出的农民可获得相应的生态补偿。流转核心区土地,前5年每年每亩补700元,后6年每年每亩补800元,缓冲区耕地每年每亩补1000元,均高于农民承包收入。

从湿地退出后,老杜决定培育“稻田蟹”和“蟹田稻”,“一地两用、一水两养”,走绿色发展之路。2019年,他在渤海边承包了100亩水面,利用七里海种蟹繁育蟹苗,并在生态红线以外承包260亩土地,联合6户农民成立了河蟹育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始专攻稻蟹混养,每亩收益超过4000元。

有了带头效应,稻蟹混养在全区迅速推广。宁河区政府成立技术服务组,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更多居民开展立体生态种植养殖。目前全区已发展16万亩稻蟹混养田,预计每亩可增收500元~1000元,全区总产值可增加1亿元以上。

依托七里海湿地这块天然美玉,周边农民的二次创业之路越走越宽,“金边儿”终于镶了起来。以金镶玉,金玉结合,七里海湿地蹚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本报记者 李逸萌 张玺 郜亚章)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七里海“解渴”记”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831/7829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