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寨管家”让乡风村貌大变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1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865
内容摘要: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全。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乡村治理的痛点。如今,位于西南地区的贵州省湄潭县,自2018年退出贫困县序列后,

“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全。”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乡村治理的痛点。如今,位于西南地区的贵州省湄潭县,自2018年退出贫困县序列后,为建立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在全县范围内探索出了“大事有人带,好事有人帮,公益有人管”的“寨管家”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子。

细化治理单元,构建自治组织

脱贫后,在脱贫攻坚阶段建设的乡村道路、公益设施,以及乡村保洁、绿化、水电保障、公共安全等谁来管理?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湄潭县的决策者。

2018年,湄潭县实现了“减贫摘帽”,迈进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

“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从首创‘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经验,到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改革开放40多年,农村改革试验在湄潭县薪火相传,在探索社会治理上也一直在努力。”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说。

在湄潭县农村,负责操办红白喜事的人被称作“总管”,他们办事有礼有节,受人尊敬。2018年,西河镇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服务群众水平为目的,把这些“总管”聚起来,把村里的事情管起来,由此,“寨管家”应运而生。

目前,湄潭县的最小治理单元为“寨子”,形成了规模适度、更适应乡村治理需要的农村社区网格体系,有助于合理有效集聚资源,为提升服务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水平提供了便利。

走在湄潭乡村,“某某组一寨”“某某组二寨”“卢家湾”“叶家寨”“茶园沟”等地名分布在乡村各处,这些寨子都是重新划分过的,即把一个村民组划分为一个或多个寨子,对区域面积过大、管理难度较大的村民组进行优化设置,确保做到管理范围内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今年3月出台的《湄潭县关于推行“寨管家”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构建了“镇干部做指导员,村干部做包保员,村民组长兼寨长做管理员”的“3”和寨长领导下的“副寨长和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安全员、护林员等”的“N”名成员组织构架。

为了保障“寨管家”成员的待遇,湄潭县明确以每个户籍人口不少于9元预算,安排“寨管家”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县、镇财政共出资450万元,每年按照2:1比例分担,同时各村可整合集体经济、群众自筹、社会捐助等相关经费投入。

“依托‘寨管家’,让党的声音直达群众心灵、直通村情民意、直办民事民议,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脱贫攻坚成果及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湄潭县委组织部部长穆泉斌表示。

集聚优秀人才,激活自治细胞

“把享受脱贫攻坚补助和低保的群众纳入到‘寨管家’队伍中来,一方面让他们养成靠自己的劳动生活的观念,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石家寨村党支部书记李明现说。

“寨管家”兴起于农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如何从本就有限的人才资源中进一步挖掘有能力的人?“寨管家”由村党支部引领,将退休返乡人员、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等凝聚起来,并激发护林员、管水员等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每个村民组的管理服务人员数量由过去的1名村民组长增加到多人,管理区域划分更细、责任落得更实,基层自治力量重心得到下沉。

韩克鱼是高台镇河江村连心寨吊铃塘小组的“寨管家”成员,也是一名年近80岁的老党员,在小组进行危房改造动员期间发挥了带头作用,率先签字、不要补助腾退老房屋。随后,27户村民积极响应,纷纷签字表示支持该项工作,该小组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危房改造。

“我用稳住一个桩子、建好一个班子、找准一条路子、凝聚一个村子、增加群众‘票子’来总结‘寨管家’发挥的作用,他们在履职尽责、乐于奉献、产业发展、邻里和谐、增收致富等方面为村发展作出了贡献。”湄潭县两路口村党支部书记唐书浪几句话进行了总结。

据统计,湄潭县现有1112支“寨管家”队伍,共有成员5438名,其中指导员811名、包保员607名、寨长1071名、副寨长237名。

发挥带动效应,助推产业兴旺

“一听到村里面要种烤烟,有的人就开始担心赚不了钱、土地被‘骗走’。我不担心,种烤烟肯定是有关部门考察过的,要相信组织嘛。”石家寨中寨组的“寨管家”成员刘芝愿今年70岁了,可身体还硬朗得很。

说起村里的811亩烤烟,刘芝愿自豪不已。村“两委”为发展烤烟要流转农户土地这件事情伤透了脑筋,怎么都说不动,而刘芝愿仅用几天时间就成功说服农户流转了811亩土地。

“给他们一一分析到位了,自然就起到了效果。”刘芝愿朴实的言语流露出了基层治理需要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工作思路,他在3年时间里成功调解了十多例家庭邻里矛盾。

村民石开训家“文明卫生户”的牌子高高挂在门头上。环顾户内,木材堆放有序,院子干净敞亮,四周没有异味,就连蜘蛛网都不曾看到,确实担得起“文明卫生户”的称号。

“你家院子很干净嘛,一看就是每天都在打扫。”

“成习惯了,每天都要打扫,不打扫就感觉不自在。”

“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和群众有说不完的话!”

以上这段对话发生在镇选指导员王坤和石开训之间。

西河镇党委书记丁亮介绍,王坤以前害怕与群众打交道、不知怎么和群众交流。在担任“寨管家”指导员后,王坤逐渐成长为熟悉群众工作,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优秀年轻干部,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寨管家’选人是关键,作为指导员,我优先从各家事务说得上话,在群众会上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3类人中推选‘寨管家’成员。”匡家寨指导员殷成永告诉记者。

“‘寨管家’是一种有效的‘微治理’尝试,着力于末端平台,建立了有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将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有机结合,共同织就了一张密实的基层‘互联网’,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加强了农村社会的管理服务能力。”魏在平说。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寨管家”让乡风村貌大变样”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813/7805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