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文明之花映红新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0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963
内容摘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呼伦贝尔到乌兰察布,草原是内蒙古最鲜明的特色与优势资源,全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全国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呼伦贝尔到乌兰察布,草原是内蒙古最鲜明的特色与优势资源,全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牛羊成群……夏日的内蒙古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然而,比美景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现代农牧民过上了幸福小康生活。

智慧广电网络开启牧民新生活

坐在蒙古包里,悠闲地看着电视“放牧”,监控着自己3000多亩草场、200多只羊,这正是新巴尔虎左旗新宝力格苏木贡诺尔嘎查牧民苏尼尔目前的真实生活。苏尼尔的牧场在草原深处,得益于新巴尔虎左旗一个公共文化惠民项目,他一家人能够收看电视节目、使用手机网络、查看牧场监控,即使不在家,也能随时查看自家草场情况。苏尼尔告诉记者:“2018年以前,我们这里没有无线网,手机信号也很不稳定,打电话都需要骑马跑到旁边的山头上才能打通。”多亏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型智慧牧区建设项目,苏尼尔家从此有了稳定的无线网络信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广电无线网络,嘎查的孩子们可以上网课,实现“停课不停学”。

新巴尔虎左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境少数民族聚居旗,有311.24公里的国境线。全旗4.2万人中有牧业人口近1.9万人。牧民群众居住较分散,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2018年开始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型智慧牧区建设项目,采用有线无线融合网的方式覆盖全旗75%的地域面积,确保95%以上牧区用户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既可以收看到高清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医疗卫生、法律服务等各种基本公共服务。

“原来牧民家中手机信号都收不到,想实现双向业务基本不可能。该项目实现了有线、无线‘一张网’,边远地区牧民可以享受到双向数字化服务,极大方便了牧民的生产生活。”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新巴尔虎左旗分公司经理徐良说。

截至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已完成铺设支干线光缆660.5公里,无线覆盖基站5座,把党建先锋、阳光政务、健康医疗等多个蒙汉双语版块内容推送到了6100余户牧民家中,极大提升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垃圾分类 移风易俗 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

能燃烧的扔到绿色的桶里,不能燃烧的扔到灰色的桶里。在兴安盟突泉县的9个乡镇188个行政村,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刚刚上学的孩童,都会把自家的垃圾分类倒入垃圾桶。

2019年,突泉县探索启动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工作,首批选择12个村试点推进,迈出了农村垃圾治理的第一步。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原则,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如今的突泉县,处处是美丽乡村的新风景、乡村振兴的新成果。

“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主体是群众,关键在于群众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如果垃圾分类在这里推行得当的话,将会对其他村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突泉县东杜尔基镇红光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巍认为,旧有的垃圾倾倒习惯是绕不开的“拦路虎”。

跟其他新措施一样,垃圾分类在前期的推广中遇到了一些阻力,村民接受度不高、垃圾分类能力偏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推进工作,我们每次入户都要‘一对一’宣传,在‘党群心连心’微信群里也经常普及相关知识。同时,我们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环境卫生清洁队,在开展垃圾清运的过程中随时宣传。就是这样的不厌其烦、反复引导,老百姓开始从‘要我分’变为‘我会分’。”高巍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旗县和国家级贫困县,兴安盟科右中旗坚持党建引领脱贫、党建助推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带领村民积极转变思想、转变发展方式,走上文明、富裕、幸福之路。

为改变陈规陋习,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西日道卜嘎查成立了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重点抓好“一规四会”,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文明新风,并新建一处400平方米便民餐厅,用于办红白事。嘎查规定便民餐厅每桌收费不超过600元,有效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趋势。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嘎查党支部还建立秧歌队、合唱团,组建嘎查乌兰牧骑,每年自编自演春节联欢晚会,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多场次。

草原绣娘撑起半边天

科右中旗的蒙古族刺绣始于宫廷王府、兴于百姓民间、隐于市井村落,是当地特有的草原文化瑰宝。记者走进位于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的王府刺绣培训基地,只见绣娘们飞针走线,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中,五颜六色的丝线在深蓝色绣布上绘出鲜艳的花朵、栩栩如生的鸟儿,一张张精巧的刺绣作品呈现在眼前。

2017年7月,科右中旗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协会,2018年成立了沃尔墩刺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刺绣基地。通过独特的产业模式,科右中旗的农牧民绣工在家中就可以接收订单,村连村、户挨户,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学习刺绣技艺、交流刺绣经验。目前,科右中旗在173个嘎查集中举办刺绣培训班超100期,培训绣工人数超1万人次。全旗从事蒙古族刺绣的农牧民及居民超过2.1万人,28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蒙古族刺绣产业发展受益。乘着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分散在科右中旗各地的草原绣工走到一起,重拾刺绣这门“与生俱来”的技艺,因“绣”得业、以“绣”兴业,开启了奔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乌审旗的额仁其其格2011年开办了民族刺绣培训班,每年为大家免费培训两三次,每次规模超过300人。他还为偏远区域的农牧民进行特殊短期培训,手把手教大家刺绣技能,讲解传统理念和历史知识。2018年,额仁其其格被评为自治区级蒙古族刺绣传承人。她对记者说:“我从小跟随姥姥学习刺绣技艺,如今已有40多年,除了培训也会帮助我的学员通过微信等渠道出售刺绣成品,每位学员通过刺绣每年增收两三万元没问题。”

草原上有个“书敖包”

蒙古族素有祭敖包的习俗,祈求平安和幸福。祭祀之时,为敖包置石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乌审旗的蒙古族农牧民历来有祭书的习俗。一座由7000多块刻着蒙古文书籍名称的山石垒成的独特敖包静立于此,当地牧民们亲切地称它为“书敖包”。“书敖包”建于2010年,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进行敖包祭祀的时候,作者们把新出版的蒙古文书籍的书名提前刻在不易风化的石头上,经过祭祀后,将原书放入毕力格贡仓蒙古文书馆,并将石头摆放在“书敖包”上。

今年58岁的阿拉腾毕力格是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希里嘎查的一个普通牧民,放牧之余当起了“书痴”,多年来从各地收集蒙古文书籍,把养羊喂牛、经营牧家乐的辛苦所得全买了书,以满足当地250多名农牧民的读书需求。2009年以来,他累计投入300多万元建成毕力格贡仓蒙古文书馆和博物馆,目前馆藏有包括蒙古族三大巨著之一的《蒙古秘史》在内的6万多册蒙古文书籍,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等各个领域。

乌兰陶勒盖镇党委书记萨仁达来说:“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鄂尔多斯的中小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书馆研学,附近旗县的企业也常会组织员工来参观。”每年祭书仪式后举行的“书香高原”读书活动更是蒙古族文学爱好者的交流平台,极大丰富了当地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对于这种民间自发的文化行动,各级政府也给予部分资金支持,将阿拉腾毕力格确定为特色文化户,并在修缮和绿化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如今,阿拉腾毕力格的“书敖包”、图书馆和博物馆已经成为乌审旗的文化符号,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万人次,成为当地展示蒙古族文化的新名片。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文明之花映红新生活”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803/7681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