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湖口县巡护队队员伍后春出港巡查。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四川南充市嘉陵江顺庆段,退捕渔民组成护江员,清理江面。
黎 涛摄(人民视觉)
鄱阳湖水域渔民在整理渔具,准备退捕上岸。
傅建斌摄(人民视觉)
6月29日、7月13日,本报读者来信版推出《长江禁渔,为何还有禁而不止的现象》《让“禁渔令”落地有声》,跟踪报道长江十年“禁渔令”的实施情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要求,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地方、部门迅速行动,积极作为,一方面完善工作机制,狠抓责任落实;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短板,坚决打赢长江流域禁捕退捕这场攻坚战。
长江十年“禁渔令”,怎么抓更有效?还有哪些亟须加强和改进的地方?近日,记者再赴长江沿岸多省市走访调查,听相关部门、执法人员及退捕渔民谈落实情况、提对策建议。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要讲规矩、有约束
日前,四川广元市嘉陵江流域,一艘渔政巡查船正在执法,突然发现水面有一个塑料浮标。“这是非法捕捞的标记!”凭着多年工作经验,巡查人员林俊立即跑到船头打捞浮标,下面果真是一条50多米长的地笼。
“地笼的网眼极小,鱼一旦入网,便无法脱身。无论大鱼小鱼,都被一网打尽。”林俊说,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对渔业资源破坏巨大。
近年来,长江水生物种出现衰退,一些物种濒临灭绝,与过度捕捞、非法捕捞有密切关系。记者在多地采访时,一些上了年纪的渔民表示,鱼越捕越少、越捕越小了。过去年景好时,一次能捕捞四五百斤,现在只有四五斤,相差百倍。
此前,很多水域采取季节性禁渔。“但是,有的渔民为了弥补禁渔期的损失,在解禁期捕捞更多的鱼,加剧了渔业资源恶化。”四川省水产局局长何强说。
全面禁渔势在必行。今年以来,沿江多地迅速行动、扎实开展禁渔工作。江苏无锡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公告,明确收回捕捞证。安徽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全面摸排、集中封存“三无”船舶,从源头遏制非法捕捞。湖南长沙公安启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电、毒、炸”等非法捕捞行为……
“渔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再加上野生江鲜市场的利诱,难免会过度捕捞。”湖北荆州市委党校黄国钧建议,坚持以打促防、打防结合,做好政策法律宣传,引导渔民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法治意识,知晓即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要讲规矩、有约束。
7月7日晚9时许,湖北黄石海观山宾馆大院围墙处,突然跳下来两个黑影,被正在巡逻的公安民警发现。其中一人手上拿着黑色塑料袋,打开一看,里面是许多小鱼。
经调查,两人对非法捕捞一事供认不讳。“这一袋鱼约有4斤重,最大的鱼不过10厘米长,但数量多达500余条,里面还有刁子鱼等一些野生江鲜。”办案民警陈凡说。
“因为贪吃,两人此前非法捕捞的鱼大多带回家吃了。”陈凡呼吁,全社会自觉改正和摒弃食用、消费野生江鲜的习惯。
水上严防死守、市场上严查重处
长江十年“禁渔令”的实施,对执法工作提出了不少挑战:地域跨度大、时间跨度长,再加上非法捕捞手段不断翻新,如何确保执法工作成效?记者走访了解到,一些地方拿出了硬招实招。
针对渔政部门执法力量薄弱问题,安徽近4年来投入资金4500万元,为基层渔政执法配备了快艇、远程视频监控、无人机等装备,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
针对非法捕捞、运输、交易的地下产业链问题,江苏着力整合公安、渔政、市场监管等执法力量,建立多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形成水上严防死守、市场上严查重处的全链条监管体系。
“既要强化非法捕捞的源头治理,也要注重消费市场的终端治理。”四川广元市渔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苟忠贵说,随着禁捕工作的持续推进,渔业资源将逐步恢复增长,野生江鲜的消费市场可能又会活跃起来。广元市的自用船、摆渡船数以千计,随时都可能转化为捕鱼船。因此,要加强野生江鲜消费市场的监管,防范非法捕捞发生。
群防群治,也是夯实执法力量、确保执法成效的关键举措。谭真理曾经是湖南岳阳市的一名老渔民,2019年10月,因为禁捕上了岸。当时岳阳市南湖新区月山管理处正在招聘人员组建洞庭湖巡逻队,老谭随即上岗了。
今年3月10日,老谭接到群众举报,说有人下网盗捕,但没有指出确切位置。当时茫茫湖面,没有坐标,想在湖上找网具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根本难不倒老谭。
当天深夜,老谭和几个同事坐在巡逻船头,仔细观察。没一会儿工夫,他就把搜寻范围缩小到几片很小的区域。又没过多久,一处水域骤然变浅,同事拿出早已备好的竹篙,将船撑过浅滩,果然发现了十几条丝网。
采访中,多地渔政部门负责人表示,有经验的老渔民往往更清楚水域的鱼群分布特点,更了解非法捕捞手段,他们参与禁渔工作将大有助益。
此外,强化法律支撑也是避免执法工作出现“漏网之鱼”的重要举措。有专家表示,当前,非法捕捞刑事案件判罚轻缓化较多,违法成本低。建议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出台司法意见,加强行政执行和刑事司法衔接,有力支撑执法工作、震慑不法分子。
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今年9月30日前,四川省将全面落实退捕渔民的生活补贴等补助资金。除了补助,渔民更关心长远生计:除了捕鱼,不会别的,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据四川省水产局统计,全省退捕渔民超过1.5万人,绝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劳动技能单一。目前,四川省已累计下达中央补偿资金5.34亿元,统筹地方财政资金1.94亿元,用于退捕渔民临时生活补助和就业技能培训,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干了15年的打鱼队员,如今成了护渔员。”46岁的陈志德曾是四川南充市的一名“资深”渔民,去年底转产上岸。他利用安置补贴,跟朋友联手开了一家打捞公司,通过政府服务外包的形式,打捞江面漂浮物。如今,这家公司安置了近20名退捕渔民。
实践证明,既要保护好渔业资源,也要保障好渔民生活,这是确保长江十年“禁渔令”贯彻实施、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举。
江苏省通过发展渔业增养殖、引导龙头企业等带动渔民转产就业,落实富民创业就业补贴、担保贷款等有关政策支持创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公益岗位等方式帮扶就业。截至目前,共计安置退捕渔民12314人。
截至记者采访时,安徽省已开展免费就业创业培训4754人次,通过转产就业、公益岗位、劳务输出等方式,实现就业9429人。同时,妥善解决渔民的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已纳入社会养老保险14588人、低保1456户。
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于2019年10月启动摸底登记、渔民退捕工作。“全区最后一个签订退捕协议的渔民叫臧雪兰,上交了6条船和所有渔具。”湖南益阳市资阳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站长杨志勇对此印象深刻。
杨志勇介绍,当地狠抓落实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对于暂时没有生活来源的,每人每月补助200元;符合条件的困难退捕渔民,及时纳入城乡低保救助;对于其中特别困难的,对接精准扶贫政策。
增殖放流,扩大鱼类品种,恢复自然水域资源
采访中,很多地方、部门谈到了建档立卡,认为这是贯彻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禁渔工作涉及渔民生存发展大计。在切身利益面前,渔民是什么态度,有哪些具体困难,如何科学合理确定各类经济补偿基本数据等,掌握好这些底数是一系列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江苏省宜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一家一户走访摸底,建档立卡,切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开发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渔船信息管理系统”,及时跟踪渔民退捕进度、安置情况。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18200艘捕捞渔船信息已全部录入系统。下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摸清退捕渔民的生活状况、转产去向、帮扶需求等,努力确保退捕渔民变市民,非法捕捞不回潮。
还有不少地方、部门表示,保护和恢复长江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确保禁渔措施落实到位的同时,还要抓好增殖放流,主动增加长江鱼类,扩大鱼类品种,修复水域资源。“建议加大科研投入,加强长江鱼类天然种质资源库建设,并且对部分濒临灭绝珍稀鱼类进行抢救性保护。”黄国钧说。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大量渔民长年吃住在船上,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对周边水环境造成很大污染,不利于鱼类的繁衍生长。”安徽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建议,既要抓好渔民的退捕上岸,还要注重水环境的修复治理,排查整治各类污染源。
四川南充市顺庆区委书记陈泽斌说,“要把维护长江生态的各项工作与禁渔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长江必会重现水清鱼肥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