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地市中,仅有7个地市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组刺眼的数字,来自全国经济“老大哥”广东。尽管过去30多年来广东的经济总量一直高居全国首位,但是“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句话却直指广东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痼疾。按照人均年收入4000元的脱贫标准,2016年,广东仍存在贫困人口176.5万、贫困村2277个。
尽管如此,一向敢为人先的“老广”最不缺乏的,就是解决难题的勇气和智慧。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广东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将保障性扶贫作为促进减贫的兜底之“网”,将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将就业扶贫作为长效脱贫的关键之举,累计投入超过800亿元真金白银,落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低保兜底等各项扶贫政策,创造了解决贫困的广东经验。2016年以来,广东累计超16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277个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广东的精准扶贫实践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价为“中国亮点、世界模式”。
26.6万户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6月初的华南地区已是骄阳似火,然而广东清远市连樟村的劳动场景比天气更“热闹”:80多位穿着工装的村民在扶贫车间内装配玩具零件,还有一些村民在村里刚建不久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穿梭,熟练地操作各种大棚设施装备……这样热火朝天的场面,让人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没有一条好路”的“空心村”、贫困村。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专门来到清远市连樟村考察,并给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道路: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确保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稳定就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举措,也是连樟村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着力点。2017年,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连樟村引进了一个玩具企业的加工车间。“这个车间是由闲置的村小学校舍改造的,现在有80多名工人在这里稳定就业,用工高峰时有200多个劳动力就业。”连樟村党总支书记陆飞红说。
冯彩霞是连樟村扶贫车间的车间组长,也是村里曾经的贫困户,如今她在扶贫车间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村里以前就业机会少,我们都去外面打工,完全照顾不到家里。现在工厂就在家门口,我们也凭自己的劳动脱了贫,生活越来越好了。”冯彩霞说。增收顾家“两不误”,这正是连樟村村民盼望已久的小康生活。在扶贫车间、设施农业大棚等项目的带动下,2019年底,连樟村53户贫困户130人均已达到脱贫标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达2.2万元。
连樟村脱贫出列的经验在广东乡村并不少见。通过政府和社会合力带动市场主体在贫困村发展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往往可以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效果。对于不适合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广东主动协调企业将简单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延伸到乡镇、村居,同时增设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有26.2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而有条件外出工作的贫困劳动力,广东则倾力打造“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工程等多手好牌,通过深入开展脱贫技能培训,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建立健全“1+N”(1个致富带头人+N个贫困户)带贫机制,向贫困人口传授经验、输送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本领。“‘粤菜师傅’工程重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解决就业,‘广东技工’工程重在解决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南粤家政’工程重在解决城市‘一老一小’服务需求问题。三大工程犹如三驾马车,拉起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也拉开了广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局面。”广东省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3.6万个特色产业项目“稳脱贫”
戴着斗笠,双手在茶树上轻轻地捻下两片叶子放进背后的竹篓——今年50多岁的林观金干起采茶的活来手脚利索,不一会儿竹篓里就装满一筐新摘下的茶叶。接近晌午,林观金才停下手中的活儿,跟工友们一边唠嗑,一边前往茶园的员工食堂用餐。“这样每天有工开、离家近的生活,可比以前到处打零工还担心家用不够好多了。”林观金说道。林观金是广东省英德市石灰铺镇勤丰村的村民,女儿上学的费用以及儿子长期生病的医疗费曾经压得她苦不堪言。“孩子从2008年开始生病到现在,家里只有我出来工作,以前只能打打零散工,种种田,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亲友们能借钱的都借遍了。”林观金说道。2014年,石灰铺镇招商引进英州红茶业公司落地勤丰村发展茶叶种植及加工项目。作为英德市扶贫工作“百企扶百村企业”,英州红茶业公司优先吸收当地贫困户到茶园务工,林观金也应聘到此工作。如今,林观金已经成为公司采茶技术能手,每年务工收入就有3万元以上。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林观金一家搬离了原先四处漏水的老房子,住进了新盖的楼房,女儿也顺利完成学业参加工作。“现在住新房也不担心下雨会漏水了,还买了一个65寸的电视机咧。”林观金忍不住向记者“炫耀”道。
广东英德是著名的“中国红茶之乡”,茶产业既是英德的优势产业,也是当地贫困户稳定脱贫的特色产业。“英州红公司在勤丰村的扶贫模式,可以概括为‘一地生五金’。”英德市英州红公司负责人黎水清介绍。“五金”即土地租金、务工收入、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入以及电商扶贫爱心基金。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了周边300多农户和贫困户加入公司旗下万联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茶叶1300多亩。贫困户在企业茶园的务工收入平均每年3.6万元,而参与合作社种植的贫困户每年也可以增收3500元以上。
不独英德红茶,在广东,翁源的兰花、梅县的金柚、罗定的肉桂……都成了当地贫困户的致富花、致富果。在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762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374户1224人融入兰花产业链而实现了脱贫。
2018年以来,广东省以每年投入25亿元、每年新增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手笔,打造了一批生产要素聚集、产业链条完整、强农带农效果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基本实现“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这些因地制宜的产业集群激发了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
数据显示,广东省目前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3.6万个,带动贫困户62.8万人,年人均产业增收2400多元。在贫困人口较多的粤东西北地区,广东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建设“一村一品”基地1048个,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9400名孩子的“特殊课堂”
3月2日,是广东线上课堂正式开学的日子。在广东省连州市西岸镇东江村村委会会议室,村里10个来自贫困户家庭的孩子在这里戴着耳机,在崭新的电脑面前,开始了他们特殊的课堂。“虽然上课形式不一样,但学到的知识却是一样多。”其中一名学生邓美华表示。
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今年3月份以来多地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开展线上教育,学生不返校。然而,看似随时可上的网课,对贫困家庭的学生而言却并不容易实现,无论网课必备的电子设备还是网络都让不少贫困家庭望而却步。“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电脑怎么上网课”“买了设备给这些孩子他们不会使用怎么办”“贫困家庭没有开通网络怎么办”等问题经过商议,东江村村干部们达成一致决定,把村委会会议室改为贫困学生上网课的临时教室,由帮扶单位广州市荔湾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拿出4万元扶贫资金,为贫困学生们购置设备、桌椅以及安装网络。
与东江村的贫困孩子一样用上崭新电子设备的,还有广东省建档立卡2277个村的所有贫困家庭儿童。为了确保贫困学生停课不停学,广东省教育部门对2277个省定相对贫困村的贫困家庭儿童配送了9400多台平板电脑,并协调三大运营商给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送了30G的流量,解决上网课的流量问题。
在教育救助中不落下一个学生,正是广东开展社会救助兜底扶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具体体现。2016年以来,广东累计投入59亿元低保兜底资金用于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东更是以“困难群众不因疫情挨饿受冻”为底线,确保困难群众的各项生活保障措施落地落实。为应对物价上涨压力,广东除了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费,以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以外,还适时启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疫情发生以来全省共发放救助资金20多亿元。
今年4月份,广东省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实施方案》,从完善贫困监测预警机制、强化最低生活保障兜底保障能力、优化救助审批程序等方面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确保在收官之际实现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救尽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