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冠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稳步进行。但还要看到,今年农业气象年景的总体偏差,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
在此背景下,我国如何保障口粮安全?市场供需情况如何?农民的收益是否有所保障?
正值“三夏”关键时刻,农视网为大家带来系列报道——《饭碗里的大事》,看我国14亿人的饭碗,如何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七月,高考刚刚结束。中国粮仓也迎来了“高分答卷”。
政策给力,丰收稳了
受疫情影响,春耕时节,部分农资企业尚未复工复产,肥料农药等农资到村到店难,粮食生产也受到影响。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普遍面临用工难、用工贵问题,生产经营遇到困难。
“今年小麦从种到收遇到不少困难,没想到收成还挺好,亩产比去年要高200斤。”张海清是安徽省定远县种粮大户,流转了1200多亩地,种了多年的麦子,今年格外感慨。
冬小麦从种到收,要经历七八个月时间。作为每年收获的第一茬粮食,产量受制于天气好坏、病虫害轻重等多重因素。
张海清的麦子去年10月播种,今年5月28日开镰,“播种时遇到干旱,好不容易麦子种下去了,返青田管时又遇到疫情。”
“县里给我开了运送农资的绿色通行证,农技人员通过微信群及时提供信息,开具个性化的‘田管处方’。”张海清说,得益于政策“及时雨”,小麦保住了。
3月2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要求从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差异化防控措施,不搞“一刀切”,打通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民下田等“堵点”。农业农村部随即开展“奋战100天夺取夏粮丰收”行动。
紧接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早明确了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为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中央财政及时预拨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各小麦主产省拨付小麦病虫害防控专项经费,真金白银地扶持夏粮生产;
·各地不断夯实农田基础设施,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利用好良田沃土
……
政策稳,全国夏粮播种面积也稳住了。我国粮食在产量基数较高的情况下保持稳产高产,中国粮仓经受住了困难和考验。沉甸甸的十七连丰,是对亿万农民辛勤耕耘的回报。
用上“新农具”,云端来种地
目前,全国小麦良种覆盖率超过9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今年疫情为小麦主产区的农业生产带来挑战,科技抗疫惠农成为新潮流。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尝试“云端”种地,而专家也开始试水线上技术指导,与此同时,重大病虫害精准预报为夏粮丰收保驾护航。
湖北荆州沙斑桥村小麦种植户周坤云承包了230亩地种植小麦。“要不是收到小麦条锈病预警信息,我还不知道今年条锈病发生得这么早。收到专家准确测报信息后果断采取防控措施,把病虫害消灭在萌芽中。”周坤云说。
针对今年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重发态势,农业农村部门及早制定防控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统防统治率达到48.9%,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基本做到应防尽防。各级财政累计安排小麦病虫防控资金超过16亿元,小麦条锈病累计防治1.97亿亩次,是发生面积的3.3倍;赤霉病防控面积2.74亿亩次、同比增加14%,发病面积2927万亩、同比减少30%。
沉甸甸的丰收展现出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金色的丰收画卷背后,是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
行情好了,农民的腰包鼓了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粮食安全是基础,促进农民增收更是重要内容。
“今年小麦价格上涨了!”河南泰康县种植户赵志刚难掩喜悦,往年小麦价格在价格在每斤1.05~1.08元之间,而今年直接涨了1角钱,达到1.18元,这是罕有的高价。
收购价上涨的同时,今年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结构更合理,更能适应市场需求。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王俊忠介绍,今年河南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350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5.8%。通过推广优质品种、推行集约化生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小麦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口感风味明显提升,受到用粮企业的认可。
在安徽,646.6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全部实行订单收购,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10%左右,仅此一项亩均净收益增加40元,带动全省农民增收9.19亿元。
目前全国小麦的总体收购均价为1.14元,高价区为1.34元,低价区为1.06元每斤,小麦的整体行情迎来了上涨。
根据当地农民的经验,粮食收购的市场价在国有储备库开库前,都会比国家收购价更低,随着国家储备库逐渐开仓,粮食价格越往后越高,不少农民都有囤粮等价高时再卖的打算。
今年的夏粮生产,不仅实现了增产提质,也推动了农民增收。
夏粮的“高分答卷”为今年全年粮食再获丰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信心,同时,春播作物的出苗长势较好,也在广袤的田野之上种下了新的希望。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今年我国将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