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达茂旗:产业扶贫拔穷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7  来源:内蒙古日报  浏览次数:81311
内容摘要:杨金凤左手握住玫瑰苗,右手拿着剪刀,咔嚓、咔嚓两下,多余的枝条就被轻松剪掉。然后她摁了几下根部的土,对记者说:今年的玫瑰长势

杨金凤左手握住玫瑰苗,右手拿着剪刀,“咔嚓、咔嚓”两下,多余的枝条就被轻松剪掉。然后她摁了几下根部的土,对记者说:“今年的玫瑰长势又不赖。”

在这座1900多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里,种植的有食用玫瑰高原墨红,还有黄、红、紫等5种颜色的观赏玫瑰。

杨金凤是包头市达茂旗乌克忽洞镇太平村村民,过去一直靠种地为生。3年前,随着套马沟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她的身份也由农民转变成了养护工人。

达茂旗地广人稀,十年九旱。“过去,能不能吃饱饭还得靠运气,日子一眼就能看到底。现在我和老伴儿在这儿打工,每人每月轻轻松松就能挣320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费、合作社给的各种补贴,日子过得富裕又开心。”杨金凤说。

同样开心的还有68岁的该村村民刘生小,他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自从有了合作社,他家流转了土地,搬进了新房。他被聘用到旅游景区负责树草养护,老伴儿在合作社食堂从事服务工作,两人每月稳稳地挣6000元。

“不光这些,合作社还给我们每人每年600元钱的煤炭补贴,像我这样65岁以上的人,每年还给1000元的高龄补贴,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刘生小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眉飞色舞。

在太平村党支部书记党文和看来,村民生活质量的巨变,主要归功于旗委、政府的支持和乡贤李志强的回归。

李志强是包头市石宝铁矿集团的董事长,也是土生土长的太平村人。他致富后,一心想着要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可是,这里地不行、水又缺,属于偏远荒凉地带,能做什么呢?

得知李志强的心愿,旗委、旗政府领导主动找上门,经过商讨,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共同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投资分红、托管、订单保本分红、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和高于市场价收购等模式,在套马沟自然村成立了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观光产业,打造“田园综合体”,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2016年4月,合作社流转了包括9户贫困户在内的2244亩耕地,将该村常住的36户农民通过实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安置到腮忽洞新村。同时投资2亿元,实施旧村整治、土地复垦,形成集种、养、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项目,并将总投资90余万元的特色餐饮木屋,无偿提供给当地村民经营使用。

如今,农耕文化村史馆、江南风情四合院、陕北窑洞、乡村酒吧、公园、欧式木屋、为民湖、网红桥、垂钓鱼塘、梦幻风车隧道等几十个景观都已建成迎客。2000多亩绿色有机作物、18顶温室采摘大棚、酒厂、磨坊、肉羊肉牛养殖基地等十几个产业项目也竞相落地实施。

产业的兴起,不仅使全村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还解决了当地所有剩余劳力稳定就业,同时带动了周边村镇的发展。

看到家乡的扶贫产业日新月异,李志强兴奋地说:“总算把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扭转过来了。下一步,我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让扶贫产业遍地开花。”

这,就是乡贤的带动作用。达茂旗委副书记、旗长刘海泉说:“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想拔掉穷根,必须有产业做支撑,只要产业发展起来了,实现奔小康的中国梦就不是问题了。”

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适合对路的产业?

刘海泉认为,达茂旗地域辽阔,日光充足,农牧业是当地一直以来的经营传统,必须因地制宜,以科学发展种养殖业为主线,以旅游业和光伏产业为两翼,齐头并进,协同发展。于是,《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规划》《产业扶贫资产性收益项目实施方案》《资产性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相继出台,旨在全力助推扶贫产业发展。

走进石宝镇腮吾素村,1万亩绿油油的黄芪,在50多位村民的精心养护下,长势喜人。村党支部书记栗天喜告诉记者:“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有政府全力帮助,企业和村民总算度过了这一难关,现在,丰收在望了。”

黄芪,是腮吾素村的主要经济作物,过去由于种植规模小且分散,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黄芪不仅没有使当地村民致富,还让一部分村民失去了种植的信心。

2015年,随着天创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进驻,沉寂的腮吾素村,一下子涌动起来。村民们纷纷以每亩200元的价格,与企业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并达成了“优先用工”协议。当年,全村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也有了5万元收入。

“过去,我家除了种点儿黄芪,还养几只羊,一年下来也就挣个万把块钱,自从村里来了这家企业,我跟媳妇儿一年打工少说也能挣8万多块钱,日子富裕多了。”村民温虎虎说起自家的变化,喜笑颜开。

龙头企业的带动,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激活了广大村民的创业热情。这不,72岁的贫困户马有福尽管患有冠心病、脑梗等多种疾病,但谈起今后的发展,他跃跃欲试:“我们村有养猪的传统,可由于品种不行、销路不畅、饲养不科学等原因,一直挣不了钱。现在好了,村里有了科学养猪场,他们经常上门指导,又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猪肉,有这样的好契机,我必须大干一场。”。

马有福说的养猪场,就是石宝镇幸福村采取“公司+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模式,于2017年引进的“浓香源”优质四元杂交香猪养殖项目。指着这座1万平方米的全封闭养猪场,驻村第一书记王军介绍说:“这是2019年建成的,当年就出栏6000头,按照资产性入股分红8%的收益算,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种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并不是达茂旗仅有的扶贫产业,这里的光伏产业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截至2019年底,全旗累计投入1440万元,实施嘎查村光伏扶贫项目34个,嘎查村集体经济年均收益5万元以上。

作为全旗光伏扶贫产业发电量最大的碾草湾村,新建的6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已累计发电20万度,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看到扶贫产业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刘志鑫欣喜地对记者说:“我们村还有仔猪代养、放母收羔、土地承包3个项目,总计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入16万元。正是这些扶贫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使全村43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

“这就是产业扶贫的效果。所以说,扶贫产业一定要结合地域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达茂旗委副书记马全旺说。

据了解,达茂旗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4户2113人。自2014年以来,旗政府累计投入产业扶贫专项资金11316.64万元,共实施扶贫产业项目310个,平均每个贫困嘎查村6个。截至2019年底,全旗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且人均纯收入达到10388.7元。

“扶贫产业的实施,不仅解决了贫困问题,也让有劳力的村民实现了就业,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现在,全旗所有嘎查村的集体经济都突破了5万元大关。”达茂旗副旗长孟和巴特尔说。

“没有劳力的贫困人口怎么办?”记者追问。

“我旗新纳入低保贫困户5户7人,新识别特困人员19户19人,新鉴定慢病患者190人,对这些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的特殊贫困人口来说,统筹落实养老、医保、低保、救助等兜底政策,全面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达茂旗扶贫办主任刘英梅说。

穷根拔掉了,扶贫产业如何巩固?怎么壮大?

达茂旗委书记雪松表示,探索建立“银行+财政”多方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优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功能,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瞅准市场突破口,加大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力度,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把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起来,扶贫产业就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记者 相恒义 赵元君 吕学先 刘向平)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达茂旗:产业扶贫拔穷根”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707/7044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