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杨树房街道赵家村党总支号召党员到卡点站岗执勤,没想到已经80多岁的老党员孙福集带病也要参加:“哪怕我站两个小时,也要尽到一名共产党员的义务。”村里的党员知道后,许多人请假也要参加执勤,其中还有身价千万元级的企业老板,鲜红的党旗在抗击疫情中高高飘扬。
近年来,赵家村党总支以党建为引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全村道路硬化率达100%,修建6处文化广场,村屯绿化面积超50%。全村98%以上村民家中通了自来水,改厕项目完成超90%,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大连市委坚持以组织振兴为龙头,推动“村屯筑垒”与乡村发展同向发力,提升素质与强化保障同步前行,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全力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
党建引领,形成乡村振兴“聚合力”
2019年大连市委将“抓党建促扶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作为“1号工程”重点推进,年内市委主要领导带头多次深入涉农县(市、区),调研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问题,有效带动全市各级党组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今年6月8日,记者来到瓦房店市太阳街道王店村的樱桃园,位俊革家的大樱桃已经红了,他告诉记者:“2013年村里为我们统一栽种了大樱桃,现在刚开始采摘。一亩地种了55棵樱桃树,一棵树平均产量90斤到100斤,一斤平均卖到12元,一亩地收入达四万元左右。”
王店村原为大连市低收入村,村党总支确立“规划先行、产业立村、党建保障”发展思路,用好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建成8000亩大樱桃种植基地、32栋农光互补温室大棚灵芝生产基地,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快车道,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66万元,“党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成效明显。
瓦房店市元台镇吴窑村的贫困户郑云娜租了村里的两个香菇棚。“一个棚一年租金3000元,现在一天一个棚能产香菇700到1000斤,天天见效益。”郑云娜说。吴窑村利用扶贫专项资金与壮大集体经济资金,成立了瓦房店市圣禾食用菌蔬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通过食用菌种植项目,吴窑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11544元增长到2019年的15195元,村集体增收9万元,在2019年底实现“摘帽脱壳”。
目前瓦房店市69个集体经济空壳村中,42个空壳村已实现“脱壳”,余下27个空壳村和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已完成申报,按照规划设计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及时发挥经济效益,2020年底将全部完成“脱壳”。
大连市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的小南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地处生态涵养区,工业发展受到限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小南村80%的村民搬进了新楼房,失地农民逐年增多,就业、生活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小南村村“两委”班子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经营思路,抓住旅顺全面对外开放的发展契机,把目光瞄准了乡村旅游业。小南村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线,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拼搏,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小南村党委书记解麟海向记者介绍:“村里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模式,村民分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为盘活村级集体资产,成立了以小南村经济联合社为主的9家合作社,集体资产70%-100%量化到全体村民,村民每年都可分得一定的红利。”
大连市委组织部充分发挥组织部门职能优势,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联合研究制定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文件,在市级财政给予每村不低于50万元扶持资金帮助空壳村“脱壳”基础上,从市管清理收缴党费中拿出1500万元建立“抓党建促扶贫攻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强基固本,筑牢乡村振兴“主阵地”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正在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引擎”。大连市委坚持从一线支部抓起,“抓两头、带中间”,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地区的执政根基。
还是在2009年时,有投资商到庄河市荷花山镇同巨村建设了32栋大棚,后因经营不善大棚被闲置10年之久,投资人还欠村里农民工资款100万元与一年的土地租金,村民也因此经常上访。在软弱涣散村整治中,2019年4月份同巨村选优配强带头人,选举了同巨村书记韩圣文为村委会主任,实现了书记、主任“一肩挑”。
在韩圣文的积极努力下,32栋弃管大棚全部被回收,流转给村里的农户经营,这样既解决因拖欠农户土地承包费用引起的上访问题,又解决了大棚废弃问题,提高农民收入,遗留10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村民宫家刚告诉记者:“原来欠的工钱虽然没有全部归还,但我们两口子在棚里又有活干了,收入增加了,一年能挣4万多元。”
庄河市委把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整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组织22名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对全市21个乡镇205个行政村逐村进行走访摸排,坚决把不符合条件的人挡在组织门外。到2019年底,全市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整顿工作已基本完成,清理受刑事处罚村干部19人,改组受黑恶势力干扰渗透村党组织1个,补选村“两委”班子成员25名。
“原来有事去拜山神庙,现在有事就到评理点。”普兰店区杨树房街道河西社区原来有一个山神庙,社区想在这里建个居民评理说事点,新任社区班子通过多次做工作说服老百姓把庙迁走了,山神庙变成了村里给老百姓评理说事的地方。2018年河西社区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经调整补充村干部,选优配强“两委”班子成员,优化党务村务管理,提升了服务群众水平。
河西社区党总支书记赵智勇介绍,社区投入20万元打造村务便民、党员学习、法律讲堂、农业知识讲堂“四位一体”的便民服务大厅及村民“评理说事”站点。成立“党群心连心”义工服务队,为社区低保户、五保户、80岁以上老人及长期行动不便的群体提供义务理发、体检等服务,并定期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村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及花生种植合作社,打造“一村一品”工程,引进花生种植大户,带动本地群众种植花生2100亩,增收260余万元。
为进一步巩固近年来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成果,2019年大连市专门下发工作方案,对近三年来列入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回头看”,并重新开展新一轮排查,共排查出软弱涣散村115个。通过采取“四个一”举措、“一村一策”等措施,有效推动整改落实,115个软弱涣散村全部整顿完成。
优化支部,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有坚强有力的村级党组织作为保障。加强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是增强村党组织组织力,提高班子战斗力的关键。大连市注重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根本,大力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不断提高村党组织领导和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能力。
瓦房店市元台镇利兴村是个老棚区,原先的运作模式是棚户各自为战,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在村党委书记王德江的带领下,利兴村2018年7月与大连三寰集团签订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协议,以利兴村为核心起步区,三年内完成1万亩安全菜篮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有效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
王德江说,他们积极探索建立“村企共建”党建工作模式,实现村级党建与企业党建有机融合,成立了元台镇利兴蔬菜产业联合党支部。“支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把12家农业产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实现了种植、养殖、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5万-20万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初,庄河市荷花山镇万亿村的村民担心香菇、草莓等销售受阻、种植意愿普遍降低,万亿村产业型党小组紧紧围绕党总支工作部署,积极宣传动员,鼓舞农户信心,使香菇、草莓种植产业项目发展规模再创新高。
“要不是红色驿站党员的帮忙,我家大棚受损可严重了。”万亿村的棚户高锡千本身也是产业型党小组党员,前年在雨季时大棚的后墙塌了,农业技术员、党员丁学峰组织几名党员义务干了两三天,帮他修整场地恢复了大棚生产。
为实现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链条化、专业化、区块化,按照庄河市委“乡村红色驿站”党建项目安排部署,万亿村党总支书记王涛创新建立产业型党小组,打造了产业型“乡村红色驿站”,组织党员共同学习研究、交流技术经验、谋划发展思路,把党的思想传递到基层,把发展的路子宣传到群众,形成了产业发展党建引领、项目落地党员带头的良好格局。
2020年万亿村种植食用菌110万棒,有机香菇10万棒,新建香菇电烘干车间一处,新建温室大棚3栋、香菇大棚30栋,推动产业项目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保持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态势。
旅顺口区龙头街道东北山村村委会主任周世喜是街道重点培养对象,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他多次去山东考察并联系引进了畅销的苹果新品种,利用村里闲置的200亩荒地新建一个苹果园、一个气调库,帮助村民卖苹果,力推村里的品牌“东北金”。
东北山村党总支还设立了党建红果飘香驿站,构建“山村新语、山村新事、山村新人、山村新风、山村新貌”五个特色品牌,突出“绿色种植”农业振兴的实践特点,动员70余名党员群众组建有地域特点的“红果飘香”志愿服务队,服务果树生产。
旅顺口区坚持以党支部为引领,开展“党建强社、服务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红色堡垒工程,建立了连接60多个村、覆盖9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党建示范带,直接受益两万余户,社员年人均收入达3.3万余元,增幅约10%。
近年来,依托大樱桃、反季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支撑,大连市优化组织设置,建立“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特色产业支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上连行业下连农户的工作格局。
驻村帮扶,壮大乡村振兴“生力军”
“曹家地”大樱桃火了!6月13日,在曹家地村第一书记曹艳鹏的联系下,辽宁中粮可口可乐“果味儿村直播间”推出“曹家地”大樱桃,曹艳鹏也上阵直播带货,帮助村里的果农创收增收。
曹艳鹏向记者介绍,曹家地村农产品品质上乘,但依靠贩子收购的单一销售模式和农产品无品牌优势等短板,农民辛苦种植的优质农产品常年为外地经销商品牌做“嫁衣”,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消费者认知度低,果农的收益和发展受限。曹艳鹏于2018年5月驻村任第一书记后,开始建立曹家地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质量,以农产品直播、电商、社区直送等培育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18年,大连市从市县两级选派了1024名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2019年,又从省市县三级机关、企事业的单位中选派了154名干部到乡镇工作,实现所有乡村全覆盖。为突出工作重点,把省市级选派的360名干部全部选派到空壳村、低收入村及所属乡镇,重点抓好低收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的脱贫摘帽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在大连市甘井子区政府的对面,有一家“第一书记的店”很是醒目,店里经营的东西都是大连市各村第一书记推荐的农副产品,很受附近市民的欢迎。原来在大连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亿达物业服务集团党委先是在小区举行了两次“初心惠农扶贫大集”,帮助推销第一书记所在村的农产品,取得成功。
如何让“农产品进城”变为一种可持续、可复制的模式,在反复论证与实践中,第一书记们与亿达物业一同探索出一条让“初心惠农,振兴乡村”真正落地,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模式。“第一书记的店”项目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经多轮调研,首个“第一书记的店”选址在成熟的五郡社区,继第五郡店及悦丽海湾店后又再次扩店升级建成“第一书记大市场”,开启消费扶贫新模式。
截至2020年5月,“第一书记的店”对接第一书记206人,119名第一书记直接参与,建言献策并提供农产品。其中,项目已与79名书记直接展开农产品销售合作,目前有近158种特色农产品、300余种普通农产品进店销售,累计销售农产品374余吨,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金额近400万元。
提起“十佳工作法”,第一书记们都竖起了大拇指。大连市不断发现和总结驻村第一书记在实践中探索的工作经验,从党建引领、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扶贫帮困等不同方面,大力推广“党建+村办企业”双引擎工作法等“十佳”工作法,为第一书记提供了活教材,带动全市选派到乡村工作干部不断探索创新,有效提升了全市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水平。
2019年,大连市选派干部结合村情,制定“一村一策”乡村发展规划945个,引进或培育产业项目569个,争取产业项目发展资金2.2亿元;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10个;引进合作企业166家,引入企业投资金额4.1亿元;全市村集体收入较上年度增加4578.34万元,化解村集体债务5793.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