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五华县河东镇,50多岁的村民廖生正站在田间,青翠的禾苗没过了膝盖。此前,这块地已经荒了几年,一度被吃草的水牛“占领”。今年开春,廖生本打算如往年一样外出打工,不料却被疫情“宅”在家里。闲不住的他便想到将路边撂荒的这几分地再次开垦出来。
此时,政策传来。五华县提出对复垦荒地种植水稻奖补120元/亩,并可“多种多补”。这样的补贴力度让廖生着实有些心动。“外出打工房租等开销也不少。”在他看来,粮食始终是刚需产品,只要种得好,就不愁销路。几经权衡后,廖生决定今年留在家里种粮。他很快发现,几年不种粮,竟有点儿跟不上形势了。“有人用无人机直播方式播种,让我大开眼界。”廖生说。
在五华,今年春耕机耕率已经达到了98.5%,如火如荼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逐步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廖生告诉记者,之前之所以会撂荒土地,是因为那里地处“水尾”,灌溉水经常断流,而去年不远处的水圳进行了整修,活水滚滚而来。
要让农民真正愿意种粮,要畅通的,除了农田上游的灌溉渠道,还有产业下游的加工、销售渠道。在河东镇沙渴村,一座包括2.6万吨标准化储备仓、日烘干能力300吨的服务中心已经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一家农业企业仅用1个月时间便在该镇6个村与1000多户农户形成了订单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于廖生来说,这些变化更像一颗颗定心丸,再也不用担心种多了没人收、卖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