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5点,刘存运便起床,洗漱完毕,收拾下家务,吃过早饭,8点,到离家不到500米的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打卡上班。
刘存运是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民。“我就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收入将近1500元,中午还管饭,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刘存运笑着说。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建于2008年。他们唱响“好客山东、红色沂蒙”主旋律,打造“红嫂”红色旅游品牌,成为集影视拍摄、红色旅游、党性教育、红色研学、观光休闲多功能于一体的4A级文化生态旅游区,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景区发展起来后,变成一台大功率就业“孵化器”。像刘存运一样,景区周围的常山庄、张家峪子、双泉峪子、西寺堡、董家庄等村160多人,在这家景区上班就业,从事售票员、导游、酒店服务员、保安、保洁等工作,每月收入在1500元至3000元左右。此外,有近200名村民从事建筑、绿化等季节性用工,还有300多名村民在景区及周围开设农家乐、民宿,或从事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销售等,收入均很可观。
其中有20多位农民由于工作出色,在景区、酒店走上经理、主管、厨师长、领班、班组长、管理员等管理岗位。常山庄村的“90后”青岛媳妇孙明月,就当上了景区导游组组长。
孙明月是一位漂亮的青岛姑娘,原本在青岛上班,并嫁给同事、质朴的常山庄小伙子刘洋。她的愿望是扎根青岛立业。但计划没有变化快,小两口回常山庄过年时,孙明月被常山庄的巨变深深吸引,便主动建议丈夫“咱回来发展吧”。
回来后,小两口双双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找到就业岗位——孙明月在影视基地当导游,刘洋在景区当司机。
“我俩每个月收入5000多元,公公在景区干保安,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我家还种了几亩地,每年收获不少花生、玉米、地瓜。”孙明月说,“你看,我们家现在变化多大啊!住着洋楼别墅,电视、电脑、冰箱、洗衣机、空调、电动车、三轮车全买了,还买了一辆小轿车。”谈起自家的巨变,孙明月总是满心欢喜,“每天下班都能看孩子,不用担心孩子会变成留守儿童了。”
至今,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已经拍摄了400多部影视剧,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好莱坞”。
影视剧组不仅成为就业“孵化器”,而且让沂蒙老区群众得以涉足影视圈,当起群众演员,过把表演瘾。据不完全统计,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拍摄的影视剧中,担任群众演员的老区群众就多达3万多人次,人员辐射到景区周边10多个县市。
今年59岁的常山庄村民褚洪秀,就在多部影视剧中当过群众演员,乡亲们戏称她是群众演员中的“腕儿”。
谈起自己的群演生涯,褚洪秀满心欢喜:“俺村的人差不多都当过群众演员,从拍《沂蒙》到现在,10多年来,我在多少影视剧里跑过龙套,已经记不清了。”褚洪秀说,“像我这样的,当一天群众演员收入60元,村里出演多的人,一个月收入超过3000元。”
她不仅当群众演员,而且经常为剧组提供道具和看管道具。“曾经有个剧组找到我,说需要我家养的牛做道具,一天给200元。我一听,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褚洪秀说。
通过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景区周围的几个村庄,由穷村变成“资源生态美、生活幸福美、文化和谐美、创新引领美”的“四美”村庄,打造出乡村振兴的“红嫂家乡”样板。2019年,景区周围几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达到或超过1.5万元。
该景区的扶贫经验,2019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编辑出版的旅游扶贫培训教材《新时代旅游扶贫面对面典型案例篇》,成为山东省唯一入选该教材的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