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婚丧嫁娶、人情来往,各种名目的礼金让江苏省新沂市群众“压力山大”。许多村民面对旧习俗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何突破这个“怪圈”?
自2018年起,新沂把移风易俗当成一件惠民生、解民忧的大事来抓,聚焦人情负担、奢侈攀比等顽疾,3年时间,移来了“文明范”,易出了“新风尚”。
“新沂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打造出了‘新沂模式’,对全省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两次专题调研后,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葛莱这样说。
破题:抓人头,控源头
说起自己的婚礼,“90后”党员王冬这样形容:简约、时尚、幸福。他与单位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整个婚礼就花了万把块钱。
正所谓“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新沂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制定出台了《规范党员干部婚丧嫁娶事宜暂行规定》,明确办理婚丧嫁娶“十不准”,严格执行承诺制、备案制、问责制等5项制度,对违规的实行“一案双查”。两年来,共查处党员干部违规行为39起,问责62人。另外,不断扩大“关键少数”范围,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等公众人物发出倡议书,通过他们再带动一批。
关键人头抓住了,大操大办之风开始得到遏制。但是要真正刹住坏风气,还要控好市场这个源头。新沂是苏北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这里有着丧事送鲜花圈的风俗,但是花美价格却“不美”,而且造成浪费,群众诟病却不得不随大流。
对此,新沂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面向全市殡葬、婚庆经营户开展行政约谈,与其签订“文明经营承诺书”,引导他们向简约、环保、文明的方向发展。如今,鲜花圈已渐渐成为过去式,但是鲜切花销量不减反增,在注入科技元素后,一年出口5000万支切花菊,占全国30%。
落笔:动念头,暖心头
在墨河街道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约定:谁家有婚事,由所在村委会送上1个红拱门,表示祝贺;有了白事,送上1个电子拱门和1个纸花圈表示哀悼。
“以前红白事讲排场,拱门排‘长龙’似的摆到村口,影响很不好。对此,街道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通过人文关怀和服务,让群众感受到温暖,进而转变思想观念。”墨河街道党工委书记戈山虎说道。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群众的事情还得交由群众办。新沂市对各村红白事不搞“一刀切”,而是由市里制定参考标准,各村结合实际在“移”“易”上“动念头”,形成“一村一策”。截至目前,全市285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事前上门提醒、事中帮办代办、事后服务保障。
在邵店镇朱圩村,红白事桌席不超过10桌、每桌标准不超过500元、婚车数量不超过4辆等“八条约定”坚持了34年,累计为群众减负380万元。
移风易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为群众办好事。新沂在各物业小区建设一批移动守灵中心,由社区免费提供可拆卸、移动式的治丧用品,有效解决了城区居民治丧无场所和铺张浪费现象。
不仅是白事有场所,新沂还以村(居)集体出资或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一批文化礼堂等公益婚庆喜宴中心,为村民喜宴置办提供场地和设施服务。如今,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礼堂办婚礼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
点题:强势头,有盼头
旧风俗在改,新风尚在立。新沂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全市“书记抓党建”项目,压实“一把手”责任。全面构建“市级-片区-镇级-村级”四级监管网络,实行每日“报告制度”;实施分片包干,不定期进行巡查。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四到家门”志愿服务项目,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家中。
孔安楠是新安街道孔圩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担任该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村里谁家有了红白事,他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宣讲移风易俗政策,对办理事项进行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各村(社区)红白理事会成员进村入户,及时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全市共取消婚礼办理仪式200余场,白事简办两天结束,为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
移风易俗已成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及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的先决条件。截至目前,新沂市共有县级以上文明村135个、文明镇11个、文明家庭300多户,每年评出好媳妇好婆婆1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