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酿造甜蜜的幸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08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293
内容摘要: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的四川省万源市,拥有420余万亩森林、240余万亩草山草坡,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蜜源植物种类繁多,为蜜蜂提供了

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的四川省万源市,拥有420余万亩森林、240余万亩草山草坡,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蜜源植物种类繁多,为蜜蜂提供了丰富的蜜源,养蜂历史悠久。

2012年,重庆市太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万源,成立了万源市太一蜂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中蜂养殖、研究、灌装和销售。大部分蜂农在公司带动下采用新式中蜂养法,有效推进了全市中蜂产业化、专业化进程。

目前,万源市拥有中蜂养殖龙头企业两家、养蜂50群以上大户600余户、养蜂专业合作社20余家。成立于2014年6月的万源市养蜂协会现有会员231人,协会成员饲养中蜂20群以上的养殖户102户、50群以上养殖大户53户。全市中蜂产业年总产值超过1亿元。

贫困户有了短、平、快产业

乱石嶙峋中只有零星的土块,这里显然不是搞种植的最佳地点。然而,这里却有另一道迷人的风景:密密麻麻的蜂巢错落有致地安放在石头之间,人一靠近,蜂群便嗡嗡作响。“又到了分蜂的时节。”养蜂人邓如军说,如今一年仅靠分蜂就能卖两万多元。

邓如军的家位于八台山镇天池坝村,背靠国家AAAA级风景区八台山。邓如军早年在湖南一个铁矿打工,2009年不幸出事故致双手残疾,2014年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其实,邓如军早在2012年就开始养蜂了,但仍采取老式养法,效益不是很好,10余桶蜂一年到头收入也就3000元-4000元,离他的脱贫致富梦相去甚远。但也正是这一年,重庆市太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万源,彻底改变了邓如军的命运。

“我跟‘太一’公司的人学新式养蜂,还常被县里组织去各地参观学习,逐渐掌握了新式养蜂的整套技术。”邓如军说,到2013年,他的年收入就达到了两万多元,就这样滚动发展,尽管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但靠他养蜂年年递增的收入,当年就成功实现了脱贫。

目前,邓如军的蜂场共有100余群中蜂,每年产蜜800斤以上,每年各项收入已超过10万元。“现在我通过微信建群,凡是购买我蜂蜜的,加微信进群一次性优惠10元,现在群里有好几百个客户,有蜜了我在群里公告一声,几天就卖完了,价格还很理想。”邓如军说。

事业上顺风顺水,邓如军还能抽出空来带孙子。邓如军说:“中蜂能充分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又少,因此非常适合山区定点饲养,完全可以作为山区农户一个短、平、快的居家产业。”

万源市不少像邓如军一样的贫困户同样靠养蜂实现了脱贫。贫困户王丽2017年通过饲养30群蜜蜂净赚了3万多元,顺利实现了脱贫。

“蜂连蜂”户连户

万源市蜜之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创办人杨毅是沙滩镇党家坡村人,2012年返乡从事肉牛养殖,2015年注册“蜜之源”公司,利用闲置村小房屋养蜂。

“发展至今,我主要做种群资源保护和推广,通过繁殖中蜂带动广大养蜂户脱贫致富。”杨毅说,他自己的蜂场一年产蜜约5吨,销售蜂群2000余群,共带动周边20余个村(其中10余个贫困村)2000余户农民从事中蜂养殖,年总产值约1500万元。

“蜜之源”对农户的带动方式一是通过自有技术人员和聘请专家,对全市贫困蜂农及养蜂爱好者进行免费驻场教学、实地指导。截至2019年底,累计培训达5000余人次,其中贫困户占65%以上,带动全市发展中蜂养殖8000余群,切实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公司的带动方式二是“寄养”模式。村集体利用产业发展周转资金在公司购买蜂群并由公司代养,蜂群所有权属村集体,村集体派学员到公司免费技术学习,技术成熟后即可运回蜂群自养。“寄养”期限内公司每年支付村集体10%的养蜂利润。

带动方式三是产品回购。“凡是与我们签订产品回购协议的村,我们以60-80元/斤的保底价格回购产品,每年收购量在10吨左右,再通过我们自己的包装销售到全国市场。”杨毅说,公司注册了“万花菲露”和“巴蜀硒”两个商标,产品深受北上广等地青睐。

几年来,“蜜之源”公司及养蜂基地先后获得国家蜂体系建设示范基地、部级中蜂标准化示范场、达州市龙头企业、万源市科技扶贫先进单位、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荣誉和称号。

另外,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和达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集成《药用植物蜜源养殖中蜂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达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万源中蜂种群种质资源保护与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两项、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申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8项,不断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将物种优势化为产业优势

万源市具有蜜源植物1200余种,万源中蜂具有体型较大、吻较长、飞行能力较强、耐寒性好、性情温驯、群势强、产蜜量高等特点。因此,万源将白沙、蜂桶等13个乡镇列入了“蜂桶中蜂”遗传资源保护区,2013年11月被确定为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

2012年,“蜂桶中蜂”蜂蜜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太一”公司的“万物生蜂桶蜂蜜”成功上架京东,线下已在重庆、上海、南京、广州等18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超市销售,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目前公司正准备申请“欧盟认证”,将产品打入欧洲市场。

在“太一”公司的带动下,长坝镇幺滩村尝试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养蜂模式”。从2017年起,该村中蜂养殖从300群起家,到现在共有1200余群,并从今年开始盈利。

“刚开始,我们采取‘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公司出种群和技术培训,村集体出场地及一定项目资金,然后吸纳一些有意愿养殖的贫困户,以每户100元入股;两年后,我们已成熟掌握了技术,公司退出,这便成了纯粹的集体经济,于是我们又成立了合作社,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村民养殖。”村党支部书记吴汝松说。

目前,属于村集体的蜂群100余群,共带动合作社成员186户养殖1100余群。“今年我们已经取了500斤蜜,卖了5万余元,下半年我们再取一次,全年纯利润七八万元没问题。”吴汝松说,由于是深度贫困村,村里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差,今后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用于产业继续发展和改善基础设施,等村里产业门类更齐全、集体经济收入更高的时候才考虑再分配。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酿造甜蜜的幸福”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608/7008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