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新手段“守”老手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20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134
内容摘要: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旧的东西随着时间在渐渐消失;然而在新技术新手段的助推下,却也有一些东西被从过去请到现在。大杂院的

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旧”的东西随着时间在渐渐消失;然而在新技术新手段的助推下,却也有一些东西被从过去请到现在。

“大杂院的孩子如果有一只兔儿爷,那他就是院子里的孩子王。”老北京泥彩塑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在直播中提到。近日,他刚刚完成一场在线直播,携手移动互联网内容平台一点资讯,带领全球近70万观众在云端完成了一次老北京传统文化之旅。

在直播中,张忠强现场展示了兔儿爷的制作过程,并随手捏了几个小动物。胶泥在张忠强的手中仿佛有了魔力,三下两下,大公鸡、小野猪、小老鼠就已栩栩如生。操着一口纯正的京腔,老北京的传统文化故事在张忠强的口中犹如变成了评书,生动却又话家常一样的随意。

来北京旅游的人可能会在后海、前门买个兔儿爷作为老北京特产带回家或送人做个纪念,却不知道自明代起,祭拜兔儿爷就已成为北京人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正如老舍之子、著名作家舒乙先生曾回忆道:“童年时候兔儿爷就是中秋节的象征,没有了兔儿爷好像就不是中秋节。”

说起带到现场的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兔儿爷,张忠强有一肚子的故事要讲。不同形象的兔儿爷有着不同的寓意。据张忠强介绍,眼前以梅花鹿为坐骑的兔儿爷,鹿同“禄”,代表福禄。另外几具兔儿爷背后则各个都有它的故事。

如今随着兔儿爷渐渐淡出北京人的中秋记忆,捏兔儿爷这一手艺也成为需要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作为寄托着过去人们美好愿望、承载着我国灿烂文明的手艺活兔儿爷,却不应该只是被当作“纪念品”埋在历史的尘埃里。

现今,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北京兔儿爷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发展、如何创新以及如何传承。面对这些问题,张忠强表示希望通过尝试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兔儿爷,了解老北京文化。比如在直播中,张忠强就展示了为如今疫情祈福的特制版兔儿爷,其中一个致敬医护人员的兔儿爷,戴着护目镜格外让人印象深刻。

非遗不只是人类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地域的文化标签,更甚者可能是一代人的记忆。通过新技术新手段,让“老”手艺用新的传承方式,焕发新生命。

除了兔儿爷,还有金氏风筝传人“鹰王”王赤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刻瓷第四代传承人周晓明、非遗北京裕氏草编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裕光磊等也进行直播,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与弘扬,塑造民族文化自信。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新手段“守”老手艺”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520/6985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