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青、炒青、揉捻、焙干……”传统手工制茶“搬”到了现场,游客们共同见证道道工序,可谓千锤百炼,方能有好滋味。
温杯、醒茶、冲泡、奉茶……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之后,一杯新茶汤色青翠、清香扑鼻。在优美和谐的古典音乐与氤氲茶香之中,茶艺师以壶为剑,翩翩起舞。
4月29日,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红旗村人潮涌动,“巴味渝珍”杯重庆市第三届斗茶大赛(决赛)暨大进镇万亩生态茶园采摘开园仪式在此举行。当天,3个茶品突出重围,拿到本届斗茶大赛的五星冠军,重庆市茶产品线上交易平台正式启动,助力“渝茶”飞出大山。
活了一座山,千年巴渠吐新芽
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有了茶。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茶,是被唤醒的生命,而这生命也激活了沉寂多年的大山。
天高云淡,惠风和畅,4月的大进镇红旗村春光正好,漫山茶香。
“开州北部山区地理位置独特、气候条件优越,充沛的阳光和雨露赐予了开州茶形美、色绿、香浓、味醇的特质。”开州区委书记冉华章说。
开州茶文化历史悠久,种茶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已有千年历史,1978年被评为全国采茶基地县。但是,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这里却只有2000亩收效欠佳的老茶园。
曾经,凭借着渝川陕接合部的重要交通节点,大进镇的茶产业一度繁荣。近年来,随着外部交通的通畅,大进镇不再是三省市往来的必经之地,失去了“地利”优势,茶叶难销,不少村民只好砍掉茶树,腾出土地种菜。
2017年8月,重庆市委启动深度贫困乡镇定点包干脱贫攻坚行动,大进镇进入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列。在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精心帮扶指导下,选址于该镇红旗村、年华村和群和村3个村交汇处的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园,于2018年2月正式开工。目前,全镇新植茶园1万余亩,成为全市最大的单体山地生态有机茶园。
红旗村位于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园核心区,在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基础上,迅速成立了集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覆盖全村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新修建机耕道50公里、沟渠60公里,完成1200亩茶园节水灌溉工程,扩宽并油化公路12.5公里,完善公路沿线路灯等配套设施,修建健身步道5公里、生态停车场3个,实现“产区”变“景区”,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如今,漫山的茶树青翠欲滴,高空俯瞰,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点缀其中,恰似一颗颗珍珠散落玉盘。身着蓝花布衣的采茶姑娘穿梭在茶垄间,手指跳动中,鲜嫩的芽尖落入竹篓,欢声笑语回荡在茶园,有摄影者“咔嚓咔嚓”按动快门,用镜头记录一幅幅如诗如画的采茶图。沉睡的大山在诱人的茶香中醒来。
开了一扇窗,“渝字号”茶叶走向全国
“巴山里的好儿郎,爬在坡坡上。”身着蓝布衣服的“背二哥”背着背篓和“打杵”,一首慷慨激昂的山歌传达出浓厚的秦巴文化,歌声回荡在大山之中;歌舞表演《茶香大进》点燃全场氛围,身穿碧绿裙装的姑娘们舞姿优美,身姿灵动……
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的斗茶大会不仅是茶叶的聚会、比拼,更是集中推介重庆市名优茶企和茶产品的巨大平台。
本次活动以“春回秦巴茶飘香,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题,开州区为主会场,主要包括重庆市第三届斗茶大赛决赛、重庆市深度贫困乡镇开州区大进镇万亩生态茶园采摘开园、重庆市深度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重庆市茶产品线上交易平台启动、开州区茶产业提升主题研讨会等五个板块。
本届斗茶大赛共有各区县选拔推荐的112家企业、178个茶叶产品参赛,从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个方面,最终评选出重庆市五星冠军茶叶3个、重庆市金奖茶叶7个,以及重庆市深度贫困乡镇优秀茶叶生产企业5家、重庆市优秀融合发展茶叶企业5家。
活动现场,色泽亮丽的三文鱼让人垂涎三尺,一瓣瓣切开的春橙香甜诱人,“举子红”的叶片在透明茶杯中沉浮、清香阵阵……在深度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展上,游客驻足品尝开州特色农产品,赞叹声一片:“春血脐酸酸甜甜,肉质细嫩,风味浓郁。”“春橙好甜!”“三文鱼真鲜!”
“咚”一声锣响,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袁德胜宣布:“重庆市深度贫困乡镇开州区大进镇万亩生态茶园采摘开园!”身着蓝花衣服的采茶姑娘们腰挎竹篓,手指上下翻飞,采摘今年的第一批春茶。开州大进万亩茶园从此开启全新的发展,迎接八方客商来园。
重庆市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文明维在活动现场表示,斗茶大赛深入挖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渝茶文化,充分展示茶产业发展成就,打造更具市场影响力的茶品牌和拳头产品,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同时,通过搭建永不落幕的农产品线上交易平台和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畅通深度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渝字号”茶叶走出深山、走出三峡、走向全国。
富了一方人,盐茶古道再无“背二哥”
“巴山‘背二哥’,脚杆粗又壮。先爬老鹰崖,又过青石冈。累了一杆烟,渴了喝二两……”家住开州满月镇的凌发轩在活动现场舞台上的演唱高亢悠扬,让一曲《巴山背二哥》翻山越岭、穿云钻雾。
从前交通闭塞的大山里需要运出和运进的货物全靠人力背运,人们把这背运货物的人称“背二哥”。
“背着东西走累了的时候,打杵歇气唱支山歌,就没那么累了。”凌发轩说,以前就靠一个背篓(背架)、一个打杵闯四方。
“现在用得不多了。”说起现在的日子,凌发轩脸上笑开了花,“以前简直想都不敢想啊!满月镇在发展5A级景区,搞餐饮的、农家乐的,一年挣五六万元不成问题。游客多了,自家种的玉米、土豆、水果等高山绿色食品好卖得很。还有,不用背井离乡,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啦。”
大进镇、满月镇只是开州发展特色产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开州区立足“建、售、联”,瞄准“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建立特色主导产业,探索将农户联结到现代农业增值体系,共享改革红利,推进产业扶贫。
茶叶是开州大力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的“3+1”(茶叶、中药材、粮油果蔬+乡村旅游)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开州已建成茶园基地近3万亩,产量1000余吨。其中,大进镇的万亩生态茶园已成为全市最大的单体山地生态有机茶园。
此外,开州组织16位农业产业技术首席专家,研究推出24种产业扶贫增收模式,对每种模式的投入、产出及收益做出具体分析,并将增收模式资料编印成册发给每个扶贫工作团、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责任人,因户施策指导贫困农户自愿选择1-2个种植养殖模式。
在产品销售方面,着力品牌打造,成功培育“开味开州”区域公用品牌23个、农产品传统品牌11个,有效提升了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定期开展“渝川陕鄂”商品交易会、“消费扶贫直通车网上网下爱心购”等大型活动,每年各地结合产业实际开展油桃、葡萄、青翠李、翠冠梨等采摘节庆活动。
在利益联结上,采用返租倒包、产业托管、集体带动、合股经营、订单种养、就业帮扶六种机制,保障贫困户收益。
截至目前,全区在135个贫困村培育特色扶贫产业23.9万亩,已投产见效扶贫产业达14.6万亩,实现产值2.92亿元,2.62万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