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销售的难点,在于鲜活农产品销售
我国每年农产品的总产量超过20亿吨,其中生鲜农产品产量2018年超过13亿吨,生鲜农产品影响农民收入的弹性最大,能否有效销售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由于存在保鲜和腐烂问题,无法及时销售的生鲜农产品损失可达20%-30%左右,损失的数额巨大,而且这一损失主要是由农户承担。
长期以来,解决鲜活农产品供需时间差所造成损失的主要方案,是开发储藏保鲜、冷链和粗包装加工等环节技术。这一方案虽然可以错开供给和需求的时间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损失,同时也增加了中间环节,并进而压缩了农户生鲜农产品的出门价。在云南生产的豆角,农户的出门价为每公斤4.2元,消费者购买价格是每公斤14元,农民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收益为11.9%,冷链、储藏和粗包装环节的收入占到30%。
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产品加工是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通过增加附加价值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就农产品本身的社会属性来讲,消费鲜活农产品依然是农产品消费的本质属性。电商平台为解决鲜活农产品销售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案,2014年生鲜电商的交易额为289亿元,到2018年上升到了2103亿元。
巨量鲜活农产品供给,需要快速形成巨量购买力
传统的电商平台,通过快速信息发布和所带动的物流活跃度,在鲜活农产品销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依然不能在生鲜农产品的销售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生鲜电商零售比例由2014年的0.7%,急剧上升到2017年的1.8%以后,增长放缓,开始出现销售瓶颈。其根本原因在于2018年之前的快速增长,来源于鲜活农产品电商数量的增长,而非鲜活农产品销售关键瓶颈的技术突破,无法突破生鲜农产品生物学属性所造成的销售困难。
首先,农产品的生产有季节性,成熟期相对固定,新鲜产品的可食用性周期很短。需求弹性大的农产品如瓜果类一般的生产规模都很大,在区域范围内都会瞬间形成巨量供给,所以每年农产品成熟期间,就会出现所谓的滞销。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农产品是农民收入最为敏感的农产品,滞销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产业在发展中往往会落入“生产-滞销-农民积极性下降-生产下滑”这样的恶性循环,这是普遍存在、最为困扰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
其次,鲜活农产品的巨量供给,需要迅速形成巨量现实购买力来消化,否则要么腐烂损失,要么通过储藏加工环节将需求延后消化。而延后消化同样会产生损失,还会加大交易成本导致交易分散化,最终影响农民收入。比较理想的做法,当然是实现鲜活农产品及时消化的最大化,同时实现农民收入的最大化,减少了不应有的损失,提升了农产品整体价值链的价值。
新电商突破了鲜活农产品的销售瓶颈
与传统电商站位商家和依赖搜索流不同的是,新电商主要站位消费者,通过商品流和社交裂变对接产需。用通俗的话讲,在新电商平台上,销售是围绕着电商创新与粉丝的社会互动而实现的。拼多多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电商的典型代表,至2019年底活跃用户达到5.85亿人,平台农副产品的销售额1364亿元,农产品常购用户有2.4亿人,订单中51%以上为鲜活农产品,在短时间内成为中国农产品最大的上行平台。拼多多能够在农产品上行中取得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拼多多从农产品起步,在耕耘农产品电商的过程中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属性,以及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属性都有深刻的认识,如鲜活、性价比等,其农商模式比其他电商更具益农特点。
第二,拼多多聚焦低价、下沉流量,以三四线城市为目标。拼多多用户70%是女性,而且以35岁以下的年轻用户为主;从用户的收入结构来看,70%是处于收入在2500-6000元之间的群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拼多多电商平台的上行和下行用户以低中收入群体为主,具有很强的大众普适性。
第三,简化包装,不断压缩供应链。拼多多有的产品直接进入物流中心,不做或少走冷链保鲜渠道,通过时效性、鲜活性和价格优势惠及消费者。拼多多农货上行51%均为鲜活产品,显示了其在鲜活农产品销售上的优势。
最后,最为重要的是,拼多多的电商模式属于社交型电商模式。通过大家一起拼货的方式,从而瞬间凝聚需求,并通过电商与粉丝的互动不断黏结粉丝激励下单,瞬间将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拼多多电商平台上的购买模式,往往都是5-10万个消费者的拼购,一个产品信息在拼多多平台上通过大家一起拼,可以很快变成10人、100人、1000人到10万人一起购买。这样一个拼货模式,并不适合购买一件奢侈品,却完全对接了瞬间出现的巨量农产品销售需求。
瞬间形成的购买量,可以在瞬间消化等待销售的鲜活农产品,这样极大地减少了由于延后销售所产生的损失,以及延后销售所需要的冷链、储藏等环节,而且,由于实现了鲜活产品的及时巨量销售,同样一个产品,在拼多多上的价格一般都很低。拼多多的社交农商模式多样化,“多多果园”就是一个社交娱乐性项目,该项目通过免费派送在游戏中种植收获的农产品,不断黏结青年粉丝,同时通过广告和流量反哺生产农户,形成“反哺-游戏-奖励”的良性互动。
净化社会舆论环境,支持电商助农模式创新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传统大型电商扶贫助农提供了巨大空间。这些电商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商品下行、农品上行的模式,阿里、苏宁、京东等电商企业和平台纷纷入驻农村,与此同时,新电商模式不断涌现,直面农产品品牌销售和特色销售的瓶颈。拼多多在其农产品上行优势的基础之上,开始把重点放在提升农产品上行的效率方面,依托其社交电商的优势,发展产地直发模式,实现消费者、农户、平台三赢的格局,同时布局“多多农园”扶贫助农项目。云集发起农村电商“百县千品”项目,覆盖了31个省、市、自治区,希望通过建立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品牌,打造高端农产品销售机制。快手、抖音等新型电商,正在改变中国电子商务的传统格局。
随着各种新型电商的不断创新,竞争客户日趋激烈。因此,向公众披露各种电商平台的正负面信息,成为了电商平台争取用户的重要手段,有关各种电商的虚假信息甚至是绯闻信息也大量充斥在网络上,严重干扰公众对电商平台的选择。更为严重的是,电商平台作为中国引领全球的新兴产业,多属国外上市企业,国内媒体充斥大量平台自身过分夸大和相互抹黑的信息,不仅严重影响电商的公众形象,还容易成为西方打击中国新兴产业的口实,影响到这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在海外市场进一步的融资。电商平台社会舆论环境恶化的苗头如不加以规范,势必对我国电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推动电商平台企业的自律,以及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信息披露管理规范,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