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刚才各执一词变成现在的和颜悦色,驻村第一书记卢振生悬着的心立马放了下来。他解释说,杨杖子村栽植板栗树超过10万株,已经成为全村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但由于管理技术欠缺,产量一直不尽人意。特别是与本县龙潭村“板栗王”宋海清的板栗园相比,一棵树栗子产量平均相差20来斤。“一斤按8元算,10万株就差了1500万元上下。”为破解板栗增产的技术瓶颈,驻村工作组在对杨杖子村的栗林进行测土配方后,又邀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张京政教授和当地“板栗王”宋海清来到村里,分别进行线上培训和实地指导。“看着两种方法都特别好使,大伙儿一时有点拿不准主意了,所以才有了张伟的两块试验田提议。”卢振生说。
其实,板栗管理方法之争,远不止是杨杖子一个村的事情,它背后,还关系着全县的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位于华北燕山深处的青龙县,曾是秦皇岛市唯一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全县把栽植板栗作为农民脱贫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板栗总面积发展到100多万亩,年产优质板栗近3万吨,年产值超过4亿元。2018年9月河北省政府正式宣布该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19年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其中板栗的贡献有目共睹。
作为村第一书记,卢振生说他心里很清楚,板栗种植户的争论表面是对技术的难以选择,根子上还是传统惯性思维与尝试新事物的思想纠结。“要想让脱贫产业提档升级,必须先引导村民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卢振生对张伟主动提出的“试验田”做法很支持,“这样不仅能为全村板栗增产增效选定更好途径,还有助于将村里像张伟这样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农民,培养成新型板栗产业管理带头人。”
青龙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匡继友说,作为传统农业大县,青龙要实现乡村产业升级,既需要“权威教授”的先进理念,也欢迎“乡土专家”的田间经验,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