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做强“里子”,打响“牌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16  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次数:8903
内容摘要:安徽省三品一标农产品逐年增加,成为提升农业竞争力,带动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优势资源做强里子,打响牌子日前,滁州市南谯区金鹏生

安徽省“三品一标”农产品逐年增加,成为提升农业竞争力,带动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优势资源——

做强“里子”,打响“牌子”

日前,滁州市南谯区金鹏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员工正在大棚内采摘草莓。2019年以来,该合作社在传统蔬菜种植的基础上,拓宽种植渠道,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发展反季节大棚草莓种植,每亩草莓每季可为农户增加纯收入2万元以上,成为农民冬季增收的重要渠道。

3月8日,航拍的庐江县白湖镇杨柳万亩大圩油菜花盛开,远处农亩灌注蓄水,为春耕生产做好充分准备。

“品质与地理环境有关,更与绿色生产方式密不可分”

——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7262个,总量居全国第6位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汽车驶过乡镇、水库、农田和一片片茶园,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山脉,这就是霍山黄芽的原产地——六安市霍山县。

安徽抱儿钟秀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黄茶的领军企业。由于未到采茶季,3月初的厂房比较冷清,但再过半个月,随着天气转暖,就会迎来生产的忙碌时刻。“2月24日复工,销售基本都来自网上。霍山黄芽在国内外很有名气,我们接到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公司副总经理刘宜柱表示。

在品茶间,工作人员用不同器皿,为记者冲泡了几种不同类型的黄芽,有的浓郁、有的恬淡,入口之时,一股醇厚的香味扑面而来,舌尖的味蕾能明显地感受到黄茶那种特有的微苦与甘香。

霍山茶为何好喝?“品质与地理环境有关,更与绿色生产方式密不可分。”霍山县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赵登全道出了原因,霍山启动了茶园“双替代”,即“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绿色食品茶生产达10.1万亩,无公害茶叶全覆盖,切实做到“钢筋水泥不上山,农药化肥不下田。”

芜湖大米能入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得益于绿色的种植方式。据芜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芜湖市大米生产技术成熟且“绿色”。比如在选择生产基地上,就先对土壤和灌溉水质进行检测,选取符合绿色食品基地标准的场所;生产中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特别是生产中后期禁用氮肥。为了治理病虫害,开展微波处理水稻种子、农药减量施用等。

优质的地方传统特色农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提升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巨大帮助。“2019年,我们在欧盟卖了3000多斤霍山黄芽。”

在霍山县雨佳有机茶公司,负责人张娜告诉记者,“入选‘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互认互保产品之后,霍山黄芽进入欧盟的超市,跟进入我们自己的超市一样方便”。

截至去年底,全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726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006个、绿色食品3355个、有机农产品81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82个;有效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居全国第6位,较2018年上升3位,绿色食品数量居全国第2位。

“如果牌子不响,再好的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

——认证覆盖有待扩大,品牌推广有待加强

去年12月,第二十届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海)举办,成为安徽“三品一标”产品展览的“大舞台”和销售的“大市场”,上海市民就是认准了“皖字号”,专门前来采购。

然而,记者发现并非所有“三品一标”产品都能“直达”长三角,在销售渠道、品牌推广上还有待提升。此外产业发展上相比长三角其他省市还有差距。

首先是总量不足,产品总量的供给与群众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安徽省“三品一标”认证覆盖率48%,产品年产量1970.7万吨,相比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还有不小差距,“走访合肥不少黑猪肉销售点发现,即使价格比较高却供不应求”。

其次,“三品一标”市场上也常现“李鬼”。“三品一标”冒用、伪造现象时有发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部分“三品一标”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模式较松散,质量控制较弱,产品追溯难以全部实现。各级监管机构力量较为薄弱,监管压力较大。

再次,“三品一标”产品的品牌推广力度不足,品牌价值没有充分展现。据了解,目前“三品一标”作为政府主导的农产品公共品牌,产品认证的多个环节需要一定费用,增加了产品成本,加上销售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优质优价难以实现,影响“三品一标”生产单位积极性。

“如果品牌不响,再好的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采访中,不少“三品一标”生产企业这样反映。以霍山黄芽等茶叶品牌为例,一些企业反映,黄茶由于定位中低端,目前还走的是“实惠路线”,销售价格没有提升,积极性受影响。宣传推广不足,在营销与“造势”上做得不够。

“不能太心急,毕竟厂子是自己的,牌子是大家的。”一位茶叶企业负责人表示,希望政府进一步做好规划引导,加强品牌推广,形成“拳头品牌”,在激烈的市场实现突破。各企业也既要抱团发力,推行产业化运作,又要主打特色化、个性化,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管理好、走出去、卖好价,促增收”

——以“三品一标”推进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将“三品一标”的资源利用好,需要进一步规范认证和管理,提升产品发展水平。同时大力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打响品牌。

前不久,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出台2020年全省农产品“三品一标”产业发展与要点,除了计划年内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000个以上外,特别提出要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审核和产业监管,提高“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在皖北、皖中、皖南三个片区开展认证农产品专项质量监测。

“我们按照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相关要求,通过建设高标准优质生态茶园、推进茶叶清洁化加工、加强流通环节管理,做大霍山黄芽产业。”赵登全对记者说。

“公共品牌打造,不是一个地方、一家企业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入手。”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说,这需要合力推进宣传营销和品牌价值打造,发挥“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价值优势,让优质优价效应进一步凸显。

区域合作,是让“三品一标”产品“走出去”的一条新路。去年12月,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揭牌,这个由沪苏浙皖农业农村部门发起成立的组织,将成为农业融合的“桥梁纽带”,为长三角地区的“三品一标”产品的生产销售构筑了“绿色通道”。

“管理好、走出去、卖好价,促增收。”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以12个字总结“三品一标”产品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他表示,“三品一标”产业发展需要久久为功,要树牢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后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借助电商扩大销路、做大品牌,也成为安徽“三品一标”企业的突破口。今年疫情期间,出售茶叶的线下门店基本都未营业,但在网上销售却热度不减。“多亏我们有电商,要不然亏大了。现在电商销售占公司总销售的50%了。”刘宜柱坦言。

“我们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最终还是要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汤高平告诉记者。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做强“里子”,打响“牌子””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316/6908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