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过去一年陡然上升再趋向平稳的猪肉价格走势,黄一生的感受更为直观。肉价高时候,市场里运来猪肉,很快就被一抢而空。而伴随供应缺口逐渐补齐,抢肉分的热闹场景已经不复存在。
这些变化,既是市场这股无形力量作用的体现——肉价上涨,大量社会资本开始进入生猪养殖行业;也是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调控的结果。在广东,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过连续打出的一套政策组合拳,特别是保底线增加供给、转方式保障安全等硬招实招,“猪市”正日趋繁荣、“猪”事也渐次顺利。
更重要的是,一场生猪产业的全面变革也在广东这个消费大省悄然发生。正是在长短组合拳的巧妙配合之下,既解燃眉之急、保障基本民生,又融三尺冰冻、推动产业转型的政策效果实现了同频共振。一系列困扰广东生猪产业发展多年的痛点难点问题,在这场猪肉价格波动中“意外”找到了突围的出口和破题的契机。
千方百计增加市场供应
去年12月,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数据显示,广州猪肉价格连续6个月高位运行后首次掉头向下实现4.5%降幅。而在广东全省层面,猪肉价格下降幅度更大,达到5.1%。这些数据,让当地官员着实松了一口气。
不过,无论是农业农村部门,还是商务、市场监管部门,面对春节前后可能出现的刚性消费需求井喷局面,保供稳价的压力,还是让人不敢掉以轻心。千方百计增加市场供应,仍然是当务之急。2019年12月29日召开的广东省恢复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会议便提出,要切实做好猪肉储备与投放,引导养殖企业适时出栏保障供应,积极主动开展产销对接,用市场化的办法有效增加市场供应。
在广州,2019年12月28日至2020年1月30日,2600吨储备猪肉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被投放到商超、酒楼、饭堂等消费渠道,市民也在农副产品价格调控项目库单位直接购买到这些平价猪肉。这是去年9月组织投放1600吨储备猪肉之后,广州市平抑猪肉价格使出的又一手笔。而根据广州市发改委发布的政府采购公示,2020年还将投资4392万元,实现1.2万吨的猪肉储备量。
除了投放储备肉,对于珠三角城市来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成为在保供稳价中可以打出的另一张王牌。作为以广州为枢纽打造的全国性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粤港澳大湾区7000万居民的庞大消费需求,让全国各地不少农业大市、大县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到目前为止,在这只“菜篮子”里,已经装下了517个生产基地和首批44家产品加工企业,日均上线产品20多万公斤,这其中,便包括不少猪肉产品。
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段时间,广垦畜牧湛江公司总经理黄渠如有点忙。再过不久,他日思夜想的一群“孩子”——从法国AXIOM公司引进的1400头法系种猪就会远渡重洋来到湛江,成为猪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为企业未来发展嵌入一座核心引擎。
引进国外优质种猪,只是广垦畜牧集团谋划“后非瘟”时代生猪产业布局落下的关键棋子之一。以种猪引入培育为原点,串联起健康养殖、加工屠宰、流通消费、饲料生产等环节,一条高质量的全产业链条,将为企业2023年出栏500万头的愿景提供有力支撑。
广垦畜牧集团的创新努力,正与广东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实步伐相向而行。保供稳价,是不是只要把产量搞上来,就可以把规模化和生态性要求降下来?对于这道判断题,广东果断选择了说“不”。也就是说,肉价上涨之果,非但并不能直接倒推出产业转型操之过急之因,反而越发需要借此契机加快生猪等产业布局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从而实现保供给和高质量的平衡。
1月2日,广东出台《加快推进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四个转型”,即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小型屠宰厂(场)向现代化屠宰企业转型、调畜禽向调肉品转型。
猪价上涨,也让广东生猪产业的一些薄弱环节暴露得更为充分。作为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广东存在生猪产能与消费需求、供给质量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双重矛盾。特别是实施非洲猪瘟疫情分区防控之后,产品流通从“调猪”向“调肉”方式转换,生猪生产地的屠宰短板和消费地的流通短板显得更为突出。
在广州,构建生猪产品冷链流通和配送体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对此,该市提出的方案是,大力压减传统生猪屠宰场的数量,通过资源集约,只保留5家具备规模化、一体化、现代化特质的新规划生猪定点屠宰场。这些屠宰场除满足本地屠宰需求外,将更多扮演肉品加工、冷链仓储、交易配送等多面手角色。
而在生猪产地,产能扩张和屠宰强基也在齐头并进。在湛江,广垦畜牧火炬、金星等5个养殖基地二期抓紧建设,预计新增产能100万头。在广东生猪养殖大县化州,一座年屠宰量300万头、冷链配送5.4万吨、精深加工生猪肉食品1万吨的生猪屠宰加工园落地生根,朝着建设立足粤西、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猪肉食品生产供应中心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