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县佛手瓜种植基地。
“种上佛手瓜,抱回金娃娃”“调下玉米种金瓜,人民群众笑哈哈”……1月上旬,记者驱车前往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佛手瓜种植基地的途中,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朗朗上口、深入人心、过目不忘。
2019年4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惠水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要想退出贫困县序列首先要有产业,佛手瓜产业就是惠水县脱贫致富的“法宝”之一。
在惠水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近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进惠水县,深入探究该县脱贫致富的这一法宝。
算一笔账,脱贫致富有“法宝”
惠水县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北邻贵阳,西及安顺,县域东西宽72公里,南北长68公里,少数民族占58%。这里也是著名民歌《好花红》创作的诞生地。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由于处于深石山区,土地资源匮乏,因此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2019年12月10日,惠水县委书记万庆华在“2020年春季产业结构调整”调研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要紧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放松,精准发力,牢牢把握“八要素”,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佛手瓜产业发展思路也是如此。惠水县从2016年开始重点发展佛手瓜产业,近4年来,该县紧紧围绕省委“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的决策部署,严格遵循“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产业“八要素”,聚焦坡耕旱地低效种植调减和500亩以上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扶贫“221111”工程和“一村一场一园一社”建设为主抓手,全力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按照坝区上设施、山区调结构的思路,探索低效玉米调减新模式,发展形成了佛手瓜等山地高效特色产业,破解了深石山区产业发展难题,为调减低效种植、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建设和助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效样本。
佛手瓜既可做菜,又能当水果生吃。加上瓜形如两掌合十,有佛教祝福之意,因此深受人们喜爱。那么,一颗佛手瓜能卖多少钱?能给当地带来多大收益?
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村主任汪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弄苑村全村242户1025人,其中包括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这242户中有239户1019人从事佛手瓜种植,今年种植面积达2639.3亩,按照今年均价0.5元/斤的价格计算,仅依靠佛手瓜种植这一项的户均收入就能达到3.2万左右。
同时,汪昌告诉记者,为了方便产销结合,他们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来帮助村民及时获取信息。目前,村民们陆续加入了“惠水蔬果产销信息”“贵州省佛手瓜培训”等微信群,这样可以及时让大家了解到需求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多年的发展,惠水县已经建成以好花红镇佛手瓜扶贫产业园为核心的贵州省最大的佛手瓜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全县发展佛手瓜种植1.6万亩,其中深石山区1万余亩,龙须菜尖(佛手瓜尖)种植基地800亩,盛果期可日产220吨以上,年产量达4.8万吨,实现产值约6000万元。配套建设佛手瓜加工生产线,佛手瓜面条、酱菜等系列加工制品相继面世,有效延长了佛手瓜产业链条,提高了山地特色农业的附加值。佛手瓜产业已成为贫困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探一条路,经营模式有成效
产业发展起来了,销售就要跟上,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好的经营模式来配合。近年来,通过不断地尝试,惠水县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经营发展模式。
在鼓励农户自建自管、自主经营的同时,惠水县不断引导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分工协作,挖掘产业链、利益链增收潜能,着力探索多种方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采取“基地+合作社+市场”的模式,实现基地保质生产、市场保量稳供,由合作社统购统销,并从销售总量中每斤提取0.02元,其中70%分给园区贫困户,30%作为合作社留存资金。另一方面,由合作社集中管理佛手瓜冷藏库,冷库租金中按比例提成,一部分分给贫困户,一部分用于冷库的运行。此外,按土地面积量化定额提成分红给贫困户,采取“123”分红方式(即每亩第一年提取100元,第二年提取200元,第三年提取300元的方式),将提取的资金70%分给园区贫困户,30%作为合作社留存资金滚动发展。同时,帮助项目区群众获得稳定的订单生产、劳动务工、土地流转、政策红利等多种收益。
“搞佛手瓜产业充分发挥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彻底改变深石山区产业支撑薄弱的现状,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汪昌说。
通过实际测算,佛手瓜亩产量3吨以上,亩产值约6000元,每亩可实现纯利润3000元左右。佛手瓜尖亩产2500公斤左右,亩产值1.75万元,每亩可实现毛收入1.2万元左右。在贵州这样的石漠化地区,和以往农民种植玉米的每亩纯收入只有约400元相比,种佛手瓜的效益不言而喻。
在深石山区发展佛手瓜产业,不仅能激发贫困山区产业发展动力,有效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还能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为深石山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具体实践。
面对今年席卷全国的疫情,截至2月16日晚,贵州省已经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144例,惠水县所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也有17例。这一背景下佛手瓜的销售会不会受到影响?惠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玲表示,佛手瓜示范区远离疫区,并且政府和村里都采取了非常严密的防控措施。村寨实行封闭式管理,禁止外来人员进村走亲访友,农户也减少外出降低风险,确保佛手瓜种植区域安全可控。
“疫情是暂时的,今年6月初我们的佛手瓜才上市!”汪昌信心满满地表示。
想一个法,三产融合是方向
2016年,在贵州省政府组织的“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中,贵州省农科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专家、“海归”植物营养学博士李裕荣被派到惠水县花好红镇担任主管科技的副镇长。任职期间,他满怀热情,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李裕荣虽然已经卸任,但是他仍然经常会到这里,和村民们拉拉家常聊聊天、喝喝茶,成了农民的好朋友。
每年4-5月,村民才开始忙碌起来,2月份村民们会为佛手瓜田间施肥以及棚架修缮等。
“除了佛手瓜,村民们还有一个增收的渠道,现在正忙着对‘黔白5号’大白菜进行育苗呢!”李裕荣告诉记者。
原来,村民们在佛手瓜种植基地探索了一套实施菜菌“三季四收”的高效种植模式——三季:“春白菜+小白菜+食用菌”各一季;四收:“佛手瓜+春白菜+小白菜+食用菌”。这样一来,佛手瓜的亩产值最高可达3万元,经济效益明显,为山区贫困群众开辟了多元化增收的新路径。
对于佛手瓜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李裕荣说,重点应该聚焦扩大加工生产规模,提升佛手瓜进入加工环节的比重,推动面条、榨菜、饮料、休闲食品等系列制品全面向市场供应。整合佛手瓜产业优势、好花红民族文化优势等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产业,组织申报国家农业公园,将佛手瓜产业集聚区建成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先行区、示范区。
“此外,充分挖掘农业非传统功能。通过对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乡村振兴内容,加快资源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的深度,从而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也繁荣乡村文明,这是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重新思考,将有利于两者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李裕荣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