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黔菜出山凭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20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705
内容摘要:2019年6月16日,上海市普陀区百联中环购物广场的室外广场人声鼎沸,市民纷纷来参加黔菜入沪贵州特色农产品展示体验活动。在展销会
 2019年6月16日,上海市普陀区百联中环购物广场的室外广场人声鼎沸,市民纷纷来参加黔菜入沪贵州特色农产品展示体验活动。在展销会现场,贵州展示了30多项不同品类的特色农产品,十多家上海涉农企业参与其中。

无独有偶,2019年8月15日,19辆满载威宁“三白”(白菜、白萝卜、莲花白)蔬菜的卡车依次驶进云南河口口岸,报关后向对岸的越南老街省驶去,这500吨蔬菜最终摆上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餐桌。

谁也不曾想到,这最不起眼的“三白”,如今却成为威宁响当当的名片,十分抢手。

“黔菜入沪,三白出国”是贵州近年来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注重打造农产品品牌及全方位畅通产销对接机制的重要成果。

产品精准定位扩规模

——规模决定市场,有规模才有市场,发展产业首先要解决规模化问题

近年来,贵州在全省范围内发起了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优选了蔬菜、茶叶、中药材等12个特色产业,建立了每一个特色产业都有省领导领衔的发展机制,全面开展产业扶贫。

为精准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畅通产销对接机制,贵州对全省农村种植业统一进行科学规划,大规模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此外,贵州在全面摸清全省坡度低于6度的500亩以上坝区后,按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市场需求标准,全面补齐农业产业发展短板。

产业市场定位准确,剩下的就是如何发展生产的问题。小规模、零星分散发展不仅没有产业规模,更无法开发和占领市场,生产规模小,缺少稳定有效的供给,即便有订单也难以兑现,容易使市场失去信心,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为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全力推进黔菜出山,去年6月,贵州印发了《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到2021年,贵州将建成规模化、标准化蔬菜基地300万亩;建成中国南方重要的夏秋蔬菜基地,黔菜成为全国一流的安全、健康、干净、放心菜;基本建成保供拓外的蔬菜产销体系,进一步巩固提升在珠三角和周边省区市场占有率,在长三角市场开拓方面取得突破。

安顺市普定县,种植韭黄历史悠久,但一直停留在家庭式、零散式的种植和经营状态。2018年以来,普定县把韭黄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坚持全区域式规划、连片式打造、差异化发展。同时,创新发展模式,由县级平台公司统筹统销,辐射带动全县12个乡镇平台公司和100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韭黄产业。

如今,普定县韭黄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比2016年增长6.6倍,成为全国最大的韭黄种植基地,产品畅销贵阳、浙江北京广东、上海、深圳、重庆等省内外市场。

不止普定韭黄,贵州省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让贵州蔬菜产业集腋成裘、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截至去年11月30日,全省蔬菜(不含辣椒、食用菌)种植面积1783万亩、产量2771万吨、产值7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11.9%、19.4%。蔬菜产业带动农户1449万人,其中,带动贫困人口62万人,人均增收4830元,占当年全省贫困人口的40%。

标准化种植强品质品牌

——品牌是品质的保证,是产品身份的标识与符号的确认,是提高附加值、进入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曾几何时,贵州农产品因种植规模、标准化水平、品牌化意识、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不足,难以适应上海市场精细化要求。而今,贵州无论是企业、合作社还是种植户,对提升产品附加值的认识越来越强。

“我们的韭黄一年两次培土,三次施肥,每垄韭黄控制在20窝左右。”提起韭黄种植,普定县马场镇李家村监督员田龙滔滔不绝地告诉记者,“我是村里的韭黄监督员,主要对村里400多亩韭黄的种植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韭黄的卖相和质量达标。”

除了种植过程有严格流程监督,普定县韭黄加工产业园还对收购的韭黄进行严格检测,30项农残检测必须全部通过、4项重金属检测必须全部达标,韭黄才能流入市场。

“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的土壤和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孕育优质蔬菜的基础。”遵义市农业农村局果蔬站副站长刘元士说,“我们的蔬菜是露天种植,温度低、生长周期长,产出的蔬菜口感好。”

得益于气候、地理因素等优势,遵义市盛产的夏秋冷凉蔬菜深受上海市场欢迎。据了解,为体现农产品应有的产品价值,遵义各地已建起蔬菜产供销体系,遵循市场标准,从细节入手,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生产效率,培育优良品种,在生产环节请来外地专家做技术指导,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病虫害及恶劣天气对农作物的伤害,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在流通环节,设立产品标准、统一品牌标识、建成追溯系统。

为培育“叫得响”的品牌,目前,贵州正聚焦12个重点特色产业,坚持以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专精特优”农产品,推动实现“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优势品种率先突破”,以品牌为引领,全力打造属于贵州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佛手瓜不削皮洗洗就可以直接搬上餐桌,一是嫩,二是没有半点农药。”惠水县好花红镇宏鑫鑫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代表汪昌提起佛手瓜,满是自信,“不仅如此,就连化肥和除草剂都不用。”

汪昌向记者展示的《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生产经营评价指南》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基地规模、种植品种、检验检测、标签标识、追溯功能、视频监控等总共33项指标要求。其中明确规定,蔬菜基地如果使用禁用农药、一年内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测有2次以上不合格等7项内容不达标的,将取消蔬菜基地供应商资格,并且在2年内不得再次申报。

产销对接拓市场

——规模与市场相辅相成,没有大规模无法占领大市场,没有大市场稳定不了大规模

“卖得了还需卖得好,供销协议签订以后,我们积极与上海企业商议收购价格,尽最大努力让黔菜能在上海卖个好价钱。”贵州现代物流产业集团相关负责人龙林说。

随着贵州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不断增加,需要外销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多,为了避免出现蔬菜滞销、菜贱伤农的现象。去年以来,贵州坚持从市场找出路,培育市场主体,健全销售体系,巩固省内市场、拓展省外市场,蔬菜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精准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畅通产销对接机制,按照分类市场需求标准,全面补齐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短板,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贵州引进广州江楠集团、粤旺集团和上海蔬菜集团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组建贵州蔬菜集团,培育壮大贵阳农投集团、安顺绿野芳田等省内行业领军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截至2019年11月30日,全省蔬菜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1家,其中,当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全省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5290家,蔬菜产业经营主体初步实现大、中、小集群。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500亩以上坝区、蔬菜重点产区,贵州省配套布局建设集配中心和冷链设施,新投运冷库169座、43.8万立方米,新增冷链运输车150辆。

在省内,贵州深入开展农产品“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军营、进社区、进企业、进超市”行动,重点抓“校农对接”,构建稳定的销售渠道。2019年,省内公共机构采购农产品本地化率达到60%。

在省外,贵州以东西部对口帮扶城市及省外重点目标城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农产品省外产销供应体系,推动建设省外重点城市分销窗口及境外分销中心,目前,建成省外重点城市农产品分销中心120个、境外分销中心8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省外目标市场举办24场推介活动,获得21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其中蔬菜基地14家),6家蔬菜生产基地获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授牌,省外市场不断拓展。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黔菜出山凭什么?”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120/6862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