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底开始,中央不断加大清洁取暖支持力度,蓝天保卫战取得初步成效。然而由于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农村清洁取暖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近日,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业委员会2019年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清洁取暖形式下的变局与破局”主题,积极为农村清洁取暖建言献策。
形势
——“煤改电”“煤改气”是农村清洁取暖的主要技术路线,但存在着“政府补不起、企业担不起、农户用不起”等难题
2017年12月,国家十部委联合发布《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随着政策的实施,清洁取暖已在行业内和百姓心中形成了高度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大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这些指示对我们行业和企业发展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农村清洁取暖专家委员会主任郝芳洲说。
在政策指导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大力推进以“煤改气”“煤改电”为主要措施的冬季清洁取暖行动,尤其是大城市周边由于经济基础较好,推广较为迅速,对治理雾霾、保卫蓝天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从整体看,我国农村地区冬季取暖方式仍然多样,传统燃煤还是以散煤为主,各地炉具差别也很大。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薛春瑜和他的团队近两年在3个省共6个市进行了调研,对3000多户居民开展问卷调查。他表示,目前农村地区的清洁取暖率在20%左右,距2021年的规划目标60%仍有较大差距,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
“从调研看,农户对燃料及炉具的选择,是跟经济水平挂钩的,山区从采用薪柴到用粉煤、块煤,之后用洁净煤或生物制成品燃料,最后是电和气,农户会随着经济水平提高而沿着这条线改变自家燃料状况、选用相应设备,目前农户清洁取暖的改造意愿还主要依赖政策补贴。”薛春瑜说。
中国炉具网行政总监武亭在梳理相关政策文件后表示,从清洁取暖开始到现在,“煤改电”“煤改气”一直是农村清洁取暖的主要技术路线,但存在着“政府补不起、企业担不起、农户用不起”的问题。而“洁净煤+节能环保炉具”,仍被贴着“过渡性”“兜底性”的标签,在实际推进中被“边缘化”。
问题
——既要防污染又要保民生,缺乏手段导致“一刀切”去煤化,封炉禁煤、取暖中毒、低价竞标等问题时有发生
会议回顾了过去几个取暖季的情况,指出在“政策信号明确”“硬性指标、任务摊派和环保问责”的压力下,各地推行“煤改气”“煤改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2017年出现了“气荒”、居民用不起、甚至“无暖可取”等现象;2018年出现能源供应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改造使用成本高、财政补贴难持续等情况,“双替代”进入瓶颈期。
“虽然中央在清洁取暖中一再强调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的‘四宜’原则,但在实际中部分地区还是存在不考虑当地实际搞‘一刀切’去煤化的现象。”武亭说。郝芳洲也表示,前段时间发生的山西洪洞县“封炉禁煤”事件,就是个别地区只顾环保、不顾民生、暴力执法的结果。
在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时,明确提出确保北方地区群众安全取暖过冬,着重加上了“安全”两个字。河北省农村能源协会会长边志敏表示,安全重于泰山,2019年在实施电气代煤工作基础上推进洁净煤取暖兜底政策,河北全省涉及500多万户,“不论是行业还是企业,都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这项民生工程。”
破题
——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推动从“追求数量”进入“更侧重质量”的阶段,探索让清洁取暖回归市场的路径
针对当前的问题和困局,行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各抒己见、出谋划策。武亭提出,首先要算好“三笔账”,即滚石上山的“环保账”,农村清洁取暖排放标准不能一味求高;进退两难的“经济账”,居民可承受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地制宜的“方法账”,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不压硬指标,不搞“一刀切”。
郝芳洲表示要做好“宜”的文章,“我理解‘宜’就是因地制宜,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禀赋和经济能力,有条件的先上,没条件的待具备条件后再上,最终人民群众都能使用清洁能源,达到温暖过冬的目的。”为此,他提出具体建议,即以县级为单位作出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精准落实到户,重质量不求数量,根据农村实际适合集中的集中、适合分散的分散,不能搞“一刀切”。“除了气、电之外,生物质和洁净煤适配炉具依然是主力军。农村清洁采暖决不能照搬城市模式。”郝芳洲说。
对于炉具行业的未来,相关企业保持了乐观心态。老万清洁供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邢立力表示,政府补贴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2021年后进入“后补贴时代”,未来还是要依靠市场,“大家只有干好自己的老本行,做好技术创新才是根本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