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贵州如何让1641个500亩以上坝区土成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30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961
内容摘要:山地是贵州最大的省情和特色,村在山中建,山在村中留。独特的自然地貌孕育了贵州人与生俱来的依山靠山、吃山护山的生存法则。千
 山地是贵州最大的省情和特色,村在山中建,山在村中留。独特的自然地貌孕育了贵州人与生俱来的依山靠山、吃山护山的生存法则。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贵州人憧憬着有朝一日能走出大山、融入世界,期盼着外来客商能走进村寨、互通有无。然而,交通阻塞,群山连绵,似一道屏障横亘在前。贫困落后成为贵州的主要矛盾。

穷则思变。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尤其是近年来,知弱图强的贵州在“三农”发展新思路引领下,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凭借分布在全省86个县(市、区)、854个乡镇、4700个村的1641个500亩以上规模的坝区,大力推广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优质粮油烟等作物和综合种养,提高复种指数,提升产值和经济效益,开启了贵州山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理念引领,坝区建成“聚宝盆”

贵州多山且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国土面积的92.5%是山地。

没有平原却有坝区,在贵州,面积超过500亩的连片地块就可以称之为“坝区”,与山地相比,在坝区发展种植养殖业,能够实现一年一收、一年多收,产业发展可以达到“吹糠见米”的效果。依靠土壤肥沃、光热条件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一个个坝区像一个个聚宝盆,展示着发展产业的美好前景。

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在充分调研论证后,决定把加快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农村经济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政策措施。

在2018年实施农村产业革命取得突出成绩、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以发展12大特色产业为主体,即茶叶、蔬菜、食用菌、辣椒、水果、刺梨、竹、油茶、中药材、石斛、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写进了贵州省委、省政府文件,每个产业由一名省级领导挂帅主抓。其中,发展蔬菜、食用菌、辣椒、生态渔业的着力点,落在了坝区这块宝地上。

为全面推动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不仅成立了省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还出台了《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产值奖补、基础设施建设奖补、政策性保险等支持政策,印发《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种植土地保护办法》,邀请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的有关专家制定了1641个“一坝一策”方案。

同时,贵州省在市、县也对应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定期调度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对各地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集中研判和督促。

贵州省坝区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推进坝区土地流转和农田整治。坝区土地流转和土地整合工作的有力推进,为坝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去除了过多的田埂、闲置边角,让耕地面积得到有效增加。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全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启动实施,各项工作迅速展开。贵阳市在136个坝区中选择了46个坝区作为2019年重点进行打造,市财政预算重点向这些坝区倾斜,实现工作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六盘水市2019年重点打造10个以上示范样板坝区,全市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作战图已制作完成;黔南州启动实施坝区262个、33.2万亩,分别占全州坝区数量和面积的72.9%和45.8%……

“这是一套直击痛点的产业发展‘组合拳’,更是一场必须要打赢的产业革命攻坚战。”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昌鹏说。

措施有力,坝区有了“生财路”

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贵州各地坝区在建设中大力推广“一田多用”模式,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稻旱轮作、“稻+农事劳作体验”、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传承等,努力提升坝区土地利用效益。

选择产业,市场需求是风向标。为让适宜坝区种植的辣椒、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落地生金”,各级各部门积极调研市场,结合坝区的气候、土壤特征,选准产业路子。贵州省气象局对600个坝区开展了农业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精细化分析,为各市州制作了500亩以上坝区农业气象服务手册;遵义市实行“坝长制”,对全市228个坝区全部实行“一坝一长”,由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领衔一个坝区担任“坝长”。

产销对接,是坝区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一环。如何把握市场需求?如何卖出去,要往哪里卖?一系列的“黔货出山”的问题,坝区都给出了答案。

威宁麻乍坝区一年种植三季萝卜,单季亩产4000公斤;湄潭兴隆坝区通过“稻+虾、蟹”模式,实现平均亩产值1.1万元;石阡石固坝区运用“蔬菜和羊肚菌接茬”模式,实现平均亩产值2.6万元……一年来,贵州500亩以上坝区现代农业的高效益凸显。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贵州已经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产销调度机制,推动农产品在对口帮扶城市展销,在省外设立110个分销窗口。建立贵州绿色农产品直供直销通道,实施农校、农超、农医等对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在东南亚开设8个境外分销中心。搭建全省冷链体系运营管理数据平台,实现货、车、库有机衔接,销售渠道更通畅。

据统计,今年1-9月,贵州省1641个坝区共种植优质特色粮油作物247万亩,种植经济作物321万亩。坝区里,土地流转199万亩,土地流转率更是高达43.4%;坝区里,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有1139家,合作社有4064家,冷库库容为20.9万吨,冷链运输车辆有632台。坝区里,平均亩产值已实现5861元,超过去年全年平均亩产值约200元。

打通关键环节,坝区产业有了“护航队”

坝区是贵州农业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的关键所在。坝区结构调整的成败关系着贵州农业的未来发展。为此,贵州省各级农业部门找准关键环节,为坝区发展“保驾护航”。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组织方式,是最符合贵州地形实际、行之有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既发挥了龙头企业连接大市场的作用,又发挥了合作社组织农民、管理农民的优势,也保障了农民土地流转、务工及合作社分红等收入,同时还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充分调动了企业、合作社、农民的积极性。

利益联结,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得到充分体现。贵州以“三变”改革为统揽,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明确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份额,帮助贫困户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力务工、入股分红等收益,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农村“三变”改革实现全省乡镇全覆盖,实现农民变股东496.75万人、人均增收481元,其中贫困人口125.16万人、人均增收828元。

基层党建,是坝区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的坚实保障。基层组织强不强,事关产业革命成败,事关农村改革发展根基。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基层组织强,则发展好,百姓富。在贵州实施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各地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密切配合,各展所长,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推动产业发展的每一项工作都落细、落小、落实,让贫困户、村集体、龙头企业凝聚成战斗力满满的“利益共同体”,让群众成为农村产业革命的推动者、受益者。若到一年收获时,喜看坝区捷报传。实践证明,实施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正当其时、成效斐然、经验深刻,必将让贵州彻底摆脱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种种弊端,强力破解困扰贵州“三农”发展的瓶颈制约,让贵州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贵州如何让1641个500亩以上坝区土成金”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1230/6837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