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只为好蟹出“江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4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119
内容摘要:近年来大闸蟹市场可谓硝烟弥漫,老牌频频翻车,后起之秀叫阵连连,在品蟹文化盛行、全国大闸蟹集散中心上海,品牌大闸蟹的竞争尤
 近年来大闸蟹市场可谓硝烟弥漫,老牌频频“翻车”,后起之秀“叫阵”连连,在品蟹文化盛行、全国大闸蟹集散中心上海,品牌大闸蟹的竞争尤为激烈,而上海本地品牌大闸蟹的崛起,在加剧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同时,也为大闸蟹品牌建设增添了“本土”活力。“大泖”牌黄浦江大闸蟹、“宝岛”牌崇明清水大闸蟹等新锐连年在“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上夺魁,崇明、松江、宝山、浦东等地大闸蟹产业呈现出区域协同发展态势,无不为此做了注脚。

探访了上海大闸蟹产学研各单位后,记者脑海里形成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品牌建设路径:以“江海21”良种为核心,以产业技术体系为支撑,品牌化理念贯穿关键节点。可以说,上海大闸蟹品牌的“逆袭”,是全产业链共育的结果。

选育一个出色品种 “乌小蟹”长大了

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是长江水系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的“摇篮”,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这里就是重要的种源基地,曾经,不少崇明渔民靠捕捞野生蟹苗致富,外地养殖户则通过养大闸蟹发家致富。

1994年,做了多年扣蟹生意的崇明人黄春开始涉足成蟹养殖,囿于水体不适,崇明的“乌小蟹”还是长不大,于是,他带着蟹苗转战外地。几乎同时,另一个崇明人沈亚达搞起了土池育苗,但缺乏技术支持,加上天然苗种太杂,路走得也不顺。

养不大、养不好,捆住了上海蟹业的手脚。

必须从选育良种做起。2004年,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经过多年选育终得中华绒螯蟹“江海21号”,其“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长江原种基本特征清晰,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形态好的优势。

“‘江’代表长江,‘海’代表上海,‘21’代表21世纪,象征着要在21世纪打造属于上海的品牌蟹。”从育种技术路线制定者和实施者、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的解释中不难看出,“江海21”是奔着品牌去的。

一个品种从选育到审定,从实验室到生产一线,路很长。2010年,上海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华绒螯蟹是唯一入选的水产品,由上海海洋大学牵头,联合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专业合作社等开展技术攻关。

王成辉任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黄春成立的上海宝岛蟹业“洄游”崇明绿华镇,加入体系;沈亚达任理事长的上海福岛水产养殖合作社成了种源综合实验站。产学研联手之后,种源提纯复壮、养殖模式、水质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得以全方位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以咸淡水混合环境下引进水草、螺蛳等水生生物为特点的大闸蟹养殖“崇明模式”日趋成型,“乌小蟹”产地养出了大规格清水蟹,2012年推出“崇明清水蟹”区域公用品牌。在松江,因为形成了稀放蟹种、精种水草、立体充氧、优化饲料、不用药物的“松江模式”,黄浦江大闸蟹脱颖而出。在宝山、青浦等地,长江大闸蟹、“水源湖”清水大闸蟹也乘势而起。

建立一套有效模式 市场之路“走得远”

2016年,“江海21”被原农业部审定为水产新品种,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达成第一个五年目标,强化良种的质量提升和市场推广、形成上海特色的种源品牌、成蟹品牌,成为体系要迈出的第二步。

打通从育种到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必须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得益于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江海21”在上海市农业产权交易所挂牌,在2017、2018年陆续完成苗种生产使用权、商品蟹电商独家销售使用权、10年排他使用许可的转让。

商业化转让不等于“一卖了之”,品牌种源要养出品牌成蟹,“娘家”和“婆家”良好互动很关键:良种良法配套才能保证品质不退化,多地试验示范增强适应性才能“走得远”。

“品种推广到哪里,产业技术体系的服务就跟到哪里。”上海鱼跃水产养殖合作社总经理王友成说,松江有6家合作社养“江海21”,在产业体系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松江模式”更加成熟。

“‘江海21’是要走向全国的,在上海养得好,在其他区域也要适用。”上海福岁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说。公司拿到了“江海21”的排他性成果使用权和商业推广权,聘请王成辉领衔技术团队,构建绿色标准化科学养殖及技术服务体系。一年来,在江苏兴化建了400亩扣蟹基地,在苏州阳澄湖、扬州宝应湖等地建有成蟹基地,“就是为了把养殖模式和技术打磨得更成熟,开展试验示范”,之后才开展统一品种、价格、技术和品牌的商业化推广,确保可控。

体系是紧密的,全程是可控的,看似水到渠成的品牌养成实则倾注了产学研各方心血。“品牌能做起来,不外乎两个核心要素:品种好,品控做得好。”上海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宋学梅所言不虚。尽管品种已经成熟,王成辉还是逐一亲选“江海21”亲本;尽管种草已经够生态,黄春还在探索蟹塘种树净化水质;尽管消费者已经信服“大泖”牌,鱼跃合作社还是把诚信经营做到了“干蟹”只只过秤、“亲外甥养的蟹都不能放进来”的份儿上。

探索一条科学路径 引领行业“立潮头”

上海地产大闸蟹品牌建设的路径,归结起来,有核心科技支撑,在育繁推一体化过程中贯彻品牌理念,在着力解决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全方位巩固品牌基础、提升品牌质量。

这条路,在上海走得好。据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调查,2018年消费者对“崇明清水蟹”品牌知名度分析,已经从2015年以前的0.179提升至0.483,其口感好、个头大、养殖环境好,已经成为消费者最看重的购买因素。

这条路,在上海之外的地方也行得通。2018年,“江海21”蟹种产量约200万公斤,推广到16个省区,可满足约40万亩成蟹养殖需要。“保守讲,我们手上发的苗种,90%以上的养殖者赚到了钱。”沈亚达说,据测算,成蟹规格平均都在3两,回捕率能达到60%-70%,亩均利润超过5000元。

种源品牌、成蟹品牌甚至技术服务品牌已结硕果,产业技术体系还有更高的追求——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很明确:绿色养殖、资源养护、产业融合。

在上海市全面启动水产养殖场尾水治理设施建设和改造的基础上,产业技术体系在上海8处代表性养殖点以品质为目标,开展养殖环境与养成河蟹品质的关系研究,为初步建立和谐绿色养成提供基础参数。

宝岛蟹业在进军二产、三产的路上凯歌高奏。投资改造了蟹肉加工厂,开发河蟹深加工产品——蟹粉;每年举办“橘黄蟹肥稻米香”文化旅游节,运营集养殖、餐饮、休闲、蟹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宝岛蟹庄”,让消费者因蟹而爱上生态岛。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只为好蟹出“江海””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1204/6800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