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养的牛,叫平凉红牛,是秦川牛祖系。经过长期的繁育和品种改良,形成了具有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明显,口味芳香的优质品种。
近年来,平凉市集中力量发展红牛产业,如今,平凉红牛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也是贫困地区脱贫增收的致富产业,目前平凉市及下辖各县红牛饲养量达70万头。
为啥让红牛住进窑洞?利用废弃窑洞养牛既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又能减少牛棚建设成本。据平头沟村党支部书记朱三义介绍,如果要建设一个新牛棚,成本大概需要4万元,如果利用窑洞改造成牛棚,1万元就够了。
为了将废弃窑洞利用起来,崇信县出台奖补办法,对有改造条件和利用价值的窑洞进行功能化和适用化改造,贫困户每改造1孔窑洞补助1万元,非贫困户每改造1孔窑洞补助5000元,目前,一共改造230孔窑洞用来养牛。
平头沟村自然风光优美,窑洞群落完整,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古遗存,是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信县将窑洞养牛和乡村旅游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建成4座溢流堰,修缮百年老宅,搭建草亭木屋,修筑石碾磨子和步行栈道。因为养了牛,窑洞不再是时代的弃儿,而是重返到农户的生活中,继续发挥着它的价值,迸发着勃勃生机。
平凉有优质的红牛资源,有大大小小不同规模的养殖企业,还有大量的废弃窑洞,崇信县将这些要素整合一起,为当地村民谋得一条小投资、大收益的增收路。平头沟村采取企业加入、合作社组织,吸引大户,带动贫困户的模式,由公司投放基础母牛和育肥牛,确定代养户,生产的牛犊归合作社所有,育肥出栏的牛由公司回购。据崇信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拴会介绍,崇信县计划建设5条千头窑洞养牛示范带,目前已经建成2条,平头沟村就是其中一条。目前,这里养殖红牛780头,预计可创收420万元。
为了让村民养出好牛,甘肃省牧研所受邀在平头沟村建立科技研发基地,制定了窑洞养牛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四区分离、标准化的饲养方式,村民养牛有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牛做了窑洞的主人后,不仅成全了老一辈窑洞居民的窑洞情节,还鼓了他们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