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黄财文(右)和妻子、儿子在操作无人机为水稻防治病虫害。
前段时间,在湖南省资兴市唐洞街道,大王寨村的“种粮大王”黄财文正忙着将烘干后的中稻销往深圳。“产品不愁销,还没插秧稻谷就被深圳的米粉厂预订完了。”站在自家的家庭农场里,望着丰收的景象,黄财文喜笑颜开。
从昔日挖沙子到如今种稻子,从以前开办沙场到2014年创办农场,从放弃百万工厂到投身开荒垦地事业,黄财文完成了人生一个跨越性的精彩蝶变。
正是他,将自家农场创办成“湖南省示范性家庭农场”;正是他,带领乡邻纷纷创办家庭农场,带富一方经济,如今,资兴已有52家入选“湖南万名家庭农场”;正是有了千万个“黄财文”,湖南从2014年启动的“三个百千万工程”得以疾速推进,培育扶持的万户家庭农场得以蓬勃发展。
能人返乡当农民 抛荒地里“刨黄金”
资兴因东江湖而闻名,是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但游客慕名从城区到库区旅游,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唐洞街道大王寨村就位于资兴市城郊的中间地带,交通便捷,风景宜人,大王寨村距离资兴市区仅10公里,境内还有独特的丹霞地貌和百里程江风光,客观地说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
然而,客观有前景,主观无干劲。几年前,村里的青壮年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或经商,老弱病残留守村庄,导致田地日渐荒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的抛荒,大王寨村面临着人才不足、发展乏力的困境。
大王寨村成了旅游景区的遗忘地带?靠什么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机会来了,2014年初,湖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重点突出实施“三个百千万工程”,其中包括培育发展万个家庭农场。当地政府顺势而为,经过调研摸底,决定吸引能人回乡创业,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以培育扶持家庭农场来带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黄财文成为接到当地政府橄榄枝的第一批人之一。黄财文早年外出创业,在郴州等地开办沙场,通过努力积累了百万资产,在城里安家。但每次一回到老家,看到残垣断壁与荒芜的田地时,黄财文都感到无比心痛。村里的长辈也多次跟他说:“财文啊,你在外开了几百万的工厂,能不能回家乡做点事,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啊?”
“你脑壳有问题吧?不到城里过潇洒日子,挣了几百万还回来当农民。”许多朋友力劝他别回老家“蹚浑水”。黄财文的父亲黄光欧是个老村干部,很理解与支持儿子。“虽说办厂赚钱,但钱都留在城里,农村啥都没落下。你的根在这里,就有责任为乡村作贡献。”
经过一番考虑,在对政策分析和市场前景进行研判后,黄财文决定“放弃沙场转战农场”。2014年,黄财文将经营红火的企业转手,举家迁回农村老家,并流转了300亩抛荒土地。“这方土地养育我成人,我应该为村里的发展做点贡献。只要选对路子,荒芜的土地也能结出致富的果实。”黄财文说。
然而,万事开头难,开荒垦地成了第一道难关。“起初荒地里处处是厚厚的草,有的地方柴草有一层楼高,挖掘机都进不来,我们重新修路、架桥、开水渠,不仅投入大,而且劳心劳力,那段时间可以说是苦不堪言。”黄财文的妻子兰红霞告诉记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让自己从“门外汉”到内行人,黄财文到湖南农业大学等地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刻苦钻研农业种养技术和农业管理知识。家庭农场得靠一家人苦心经营,他和妻子、儿子都到长沙学习无人机操控技术,都顺利拿到了植保无人机操作证书。
2015年,黄财文早早整理好土地,用200亩地种植优质水稻,100亩套种麒麟西瓜、豆角、甜玉米、马铃薯等绿色果蔬,当年喜获丰收。由于是生态种植,并通过订单销售和电商推销,产品供不应求,效益可观,黄财文从抛荒地里刨出了“第一桶金”。
初战告捷的黄财文乘势而上,成立了“资兴市窑上财文家庭农场”,建设了10吨级冷库,创办了资兴市最大的稻谷烘干中心,牵头成立了资兴市稻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大王寨周边的鹿桥、镜塘和三都蔬菜村等地流转2000余亩稻田种植水稻。
发展到如今,黄财文的家庭农场从单一的水稻种植发展成综合种养。除了水稻种植之外,农场还种植油菜、蔬菜、药材,还发展养鱼,保持产品多样化;加上生态种养,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家庭农场发展起来了,乡村旅游热就带动起来了。每到夏末初秋时节,广东等地的游客慕名来到大王寨村,稻田一片金黄,不时有嬉戏觅食的鹭鸟飞过,周边的丹霞地貌绚丽多姿,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带动农场创业热 帮富乡邻助振兴
在黄财文的带动下,大王寨村石板上、峡口组的10多户村民也流转了大量抛荒地,大面积种植甜玉米和优质水稻等,实现了增收致富。越来越多的抛荒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山更青了,土地更绿了,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唐洞街道鹿桥村村民彭龙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彭龙之前一直在附近打零工,每年只有2-3万元的收入。彭龙也在黄财文的农场做过事,目睹了黄财文创办家庭农场之后发生的变化,于是彭龙决心开办农场,他流转了鹿桥村100多亩抛荒稻田种植水稻。黄财文在种植技术上经常指导彭龙,自家的机械设备也都提供给彭龙使用,还带着他一起闯市场做订单农业。在黄财文的带动下,今年彭龙又流转了400亩土地种植水稻,其中双季稻100亩,除去各项补贴,毛收入可达50万元以上。
在黄财文的带动下,目前唐洞街道共发展家庭农场20多家,生产经营红红火火。
为了让更多的“黄财文”在资兴市涌现,近年来,资兴市出台了《资兴市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强化金融信贷支持,优先安排建设用地,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该市支持家庭农场集群集聚发展,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电商、休闲旅游”等经营机制创新试点;制定示范家庭农场标准,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和评选,对认定为市(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的给予一定奖励。
截至2019年6月底,该市“农信担”共贷款62笔2568万元,全部用于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今年8月,又举办了农村产业融合培训班,对全市规模较大的农场主进行培训,鼓励家庭农场依托种植养殖业发展休闲旅游,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农场效益。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鼓励下,资兴在外创业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办农场,本地村民也巧借资源优势经营农场。
资兴市黄草镇雷公仙村金矿资源丰富,曾经矿洞密布,村民廖邓胜早年间就在山上开金矿。随着东江湖保护工作的推进,资兴市从2005年起整顿雷公仙村内金矿,2008年关闭到位。眼看金矿关闭停业,廖邓胜也外出经商了一段时间。
2009年起,当地政府对雷公仙村昔日废矿经过治理后又填土造林,随着复绿工作的开展,雷公仙村的绿水青山又回来了。
在黄财文的带动下,廖邓胜瞄上了这些地,决心在山上开办家庭家场,种植茶叶。2015年,他在曾经的矿山上流转荒地,建起了200亩的高山茶场,当起了家庭农场主。缺资金,当地政府帮他申请创业贷款;缺技术,只要知道附近有相关培训,他就去参加。茶叶加工技术学到手后,成品茶和鲜叶相比,收益至少翻了一番。
随着东江湖旅游的日益火爆,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道教名山雷公仙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廖邓胜瞅准了商机,决定走农旅融合的路子。他今年给茶园修建了游步道,完善了茶叶加工厂的相关设施设备,发展茶园观光旅游,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
2014年至2018年底,资兴市共发展家庭农场334家,其中有52家入选全省万名家庭农场。这334个家庭农场经营面积近6万亩,有5.4万亩是流转过来的土地,其中3.2万亩是抛荒地。不仅盘活了抛荒地,村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近万名村民在家庭农场务工,其中3011名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增收。
在黄财文的带动下,资兴家庭农场数量不断增多,经营能力持续增强,带富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一支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