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乐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为前提,以规模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提升人居环境为载体,科学统筹,强力攻坚,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底,农业总产值完成62.7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54元,同比增长8.7%。
1、智慧农业引领绿色兴农
在南乐县羽佳种植专业合作社,遍布果园的特制灌溉管道与智能水肥一体机相连,开关均可通过手机联网操控。“以前浇100亩地,至少需要两个人干3天,电费还得花500元;现在不需要人工,水电费省了一大半。”该合作社负责人翟亚军说。
实现灌溉施肥自动化的“智慧水肥软硬件建设”,只是南乐县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去年以来,南乐县大力推进智慧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项目基本建成,成为我国首个全县域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该系统可“一站式”提供农牧业大数据分析、温室大棚生产自动化、农产品逆向溯源、农田环境智能监控等农业信息化应用场景。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建成信息化监管指挥平台、智能环境采控系统、智慧水肥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78个农田微气候环境监测站,45个水土环境监测点位、400个土壤样品采集点,构建全县域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领域和信息化环境监测预警网络,有效保障群众“粮袋子”“菜篮子”的安全。
“发展绿色循环生态农业是产业兴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南乐县政府负责人表示,南乐县坚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出台扶持政策。为加快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2017年南乐县出台了《南乐县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实施方案(试行)》,对新建设施瓜果蔬菜、食用菌大棚基地,每座棚给予1万——2.6万元的奖补,向联富等8个基地发放奖补资金221.3万元。各乡镇也先后出台了符合各自实际的奖补政策,支持高效种养业发展。2018年南乐县又出台了《南乐县2018——2020年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发展实施方案》等扶持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瓜果蔬菜食用菌基地、土地规模流转、农业品牌创建、养殖蔬菜深加工等给予财政支持,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生态养殖阔步前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唐人神生猪、未来集团、禾丰白羽肉鸡、德信小优鸡等生态养殖全产业链项目4个,总投资21.79亿元。全县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链条化步伐进一步加快。2018年底,全县生猪出栏37.9万头,家禽出栏8000万只,肉牛出栏3.6万头,羊出栏5.7万只;肉产量6.8万吨,蛋产量9.5万吨,奶产量8489吨。
绿色农业势头强劲。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6000万元中央扶持资金为撬动,加强与河南未来能源公司合作,在张果屯镇等乡镇建设7个现代智慧农业综合体,发展有机高效设施农业园区1万亩以上、绿色有机农业10万亩以上,打造“生态养殖—农村污水、农业废弃物、畜禽粪污一体化处理—有机种植—食品加工”的生态农业全产业链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稳步推进,全县196家规模养殖场粪污配套设施建设全部完成,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顺利推进,县土壤肥料工作站成功创建国家级耕地质量标准化验室,全面推行农药经营许可制度,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38%,逐步实现绿色兴农。
品牌兴农卓有成效。坚持以品质求突破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在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上下功夫,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4个,占全市7个的57%。“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26个,占全市65个的40%,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元村古寺郎胡萝卜还成功入驻北京商超。
2、现代农业唱响丰收欢歌
在南乐县西邵乡李苑村润田豆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豆田里,30多名工人正在收集豆丹,一派繁忙景象。从传统的大豆种植到发展豆丹养殖,变化的不仅仅是种植的品种、模式,更是实实在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该合作社通过“党社联建、村社合一”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提升了村集体的“造血”功能,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殿雨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来人,连顿饭都管不起。为了将村集体经济从无变有,村‘两委’因地制宜引入了周期短、无污染、收益高的豆丹项目。‘虫产业’越做越大,吸引了30多名党员和群众入股,并带动了周边40多户贫困群众。”
近年来,南乐县利用产业扶贫资金4612.48万元,新建扩建福堪马庄、张果屯联富、千口孟庄等现代农业园区29个、大棚512座,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1万亩,百亩以上园区30个,国家级无公害标准园4个,主要以西瓜、豆角、西红柿、草莓等品种为主。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24.4万亩(复种),总产量61万吨,带动贫困户2675户,其中直接经营36户、入股分红94户、资产收益分红2535户,发放资产收益金126.06万元。
“村社合一”遍地开花。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张果屯烟之东、近德固留固店、千口紫阳等村探索实施“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元村曹庄、张庄开展土地公开竞拍发包,城关西街关等村发展村办实业,福堪马村等村用活扶贫资金发展扶贫产业,大大拓宽了集体收入渠道,激活了集体经济。有集体收入的村285个,由改革前的44.4%提高到88.5%,其中有经营性资产的村63个,资产总值1亿元,带动就业岗位2700个。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1359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09人。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优质生态、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的原则,实施‘三、三、三’农业发展战略,即发展三条产业带、培育三个产业链、打造三个综合体,把南乐县建成京津冀和雄安新区的生态农产品供应基地。”南乐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介绍说,“三、三、三”战略是,三条产业带:围绕涨库路、S209、吴黄路沿线,以优质瓜菜、食用菌种植为重点,发展三条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三个产业链:以禾丰白羽肉鸡、德信小优鸡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肉禽养殖全产业链;以唐人神生猪等项目为依托,打造生猪养殖全产业链;以未来乐农为龙头,打造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全产业链。三个综合体:依托特色文化、特色产业,打造西邵乡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梁村乡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元村镇文化休闲田园综合体,实现从卖产品逐步向“卖文化”“卖风景”“卖体验”转变,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美丽乡村带来幸福生活
“家里的自来水可甜了!以前只知道县城亲戚家的水甜,俺家的水咸,水垢还大,真没想到,俺家离县城这么远,也能跟县城看齐!”吃上丹江水后,南乐县福堪镇卞辛庄村村民段连梅感慨不已。
段连梅家里饮用水的改变,浓缩着南乐县委、县政府对农村群众的深情厚谊。今年,南乐县实施“丹江水进农村”项目,实现丹江水城乡全覆盖,全面改善了农村地区吃水状况。
群众是人居环境整治最大的受益者。南乐县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县情实际,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大民生基础工程建设力度,积极实施改善农村民生的“六大工程”,突出治垃圾、治污水、改农厕、建机制,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县乡村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门组织,逐级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行网格化管理。成立督查组,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明察与暗访、全面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等方式开展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现场交办,定期整改,跟踪问效,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到实处,见成效。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以“城乡环卫一体化、水系相连沟渠相通、气化南乐、乡村亮化工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为内容为抓手的民生基础工程。率先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实现农村垃圾日产日清;将全县沟渠贯通,用活水资源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投资2.8亿元实施天然气进农村,实现用气管网全县农村全覆盖。先期对55个贫困村、24个美丽乡村、11个乡村政府驻地更换和安装路灯4137套,方便群众夜间出行。引进PPP项目,对全县域内所有村庄实施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截至目前,累计改厕30653户,涉及村庄200余个,整村推进完成39个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目前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5座、农村污水处理试点村两个;新改建二类标准公共厕所22座。
打造美丽特色乡村。在建设城关镇岳固、寺庄乡岳村集、近德固乡睢庄等12个美丽乡村特色村,搞好示范带动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结合南乐实际,围绕“两纵两横一中心”(两纵即G106、S209,两横即G341、涨库路,一中心即以县城周围为中心),规划设计了美丽乡村示范带,本着消除空白乡,交通方便,便于示范带动的原则,依托村庄自然和人文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项目,积极创建8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在全县322个行政村有序推进“千万工程”,普遍开展“三清一改”、闲置宅基地整理、坑塘治理等工作,全域整治、全域提升。试点建设“四美乡村”。目前,已启动48个“四美乡村”建设,整理坑塘700余个,拆除残垣断壁、废弃宅基地危房1500余处,整理闲置宅基地800余个,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一场务实、激荡的乡村振兴热潮正如火如荼地在南乐大地进行着,一个乡村振兴、风景秀美、宜居宜业的大美南乐正徐徐展现在新时代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