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带来一亩田生产两种作物的好效益,但栽培模式的“本土化”、全程机械化的配套成为难点和瓶颈。为此,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李赫教授根据我省玉米大豆种植现状,以研发改进新型机械为突破口,开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从播种、施药、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为新模式落地成为可能。
A、一亩农田当作两亩用
正值秋粮收获期,永城市新桥乡种植大户刘新会的农田里,机器声隆隆,一前一后两台收割机,正加紧作业。大豆收获机械和玉米收获机械,在同一块田里“忙碌”,让不少当地种植户感到稀奇。
沿地头仔细查看,在刘新会的农田里,玉米和大豆相间种植,均是硕果累累。面对众人的疑问,刘新会说道:“我这地里同时种植着大豆和玉米,并且玉米与其他田里产量一样,多打200多斤大豆,一亩顶两亩。”
一亩田种两种作物,同时获得两茬收益,对于刘新会来说,是从去年才开始的高收益种地“试验”。流转3000亩土地的刘新会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他介绍说,对于大面积种植来说,一年两季的收成中,小麦收获能够解决一整年的田间投资,包括土地流转费用、农资投入、人工成本、机械花费等,种植利润和收益,全靠秋季作物。
打好秋粮,就成了刘新会等种植大户增收的关键。去年开始,他在专家的指导下采取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模式,用几十亩耕地“试验”新模式。在尝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亩大豆”的甜头后,刘新会开始增加种植面积,期望得到更好收益。
B、改变种植模式效益增
李赫认为,基于我国大豆生产的现状,国家提出了大豆振兴计划,而大豆供应量的提升,必须从种植面积和单产上做文章。从目前情况来看,大豆单产的提高面临品种、栽培技术等诸多难题,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提高大豆种植面积上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作为我省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市),永城市大豆种植时间长、面积大,对新的种植模式也不“陌生”。永城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吕爱淑介绍说,早在几年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便在永城进行过试验,该技术从四川到河南,初期出现了“水土不服”。她介绍说,最初采取的2行大豆2行玉米的配比方式,比较适合四川土地面积小等特点,适合小型机械作业,而我省土地面积大,大型机械作业更加适宜。
在专家的指导下,永城市当地采取了4行大豆、2行玉米的方式,原有的田间机械可方便使用,效率也更高。从2015年开始,该模式在永城市田间试验示范,到今年,种植面积达到了500亩。
一亩田里“挤”进两亩作物,怎样保证产量不减少?吕爱淑解释说,由于大豆玉米套种,因此在品种选择上,耐阴性是大豆的重要指标,玉米则要注重品种的耐密性,玉米株高在2.4米到2.5米左右。“在玉米株数不变的情况下,边行优势带来更好的通风透光性,这是玉米不减产的关键所在。”吕爱淑介绍说,从今年的情况看,每亩大豆产量在200斤左右,属于玉米之外多收的。
C、突破全程机械化束缚
收获当天,李赫在收割机旁仔细观看,也在玉米大豆装车时查看收割的籽粒情况,“从栽培模式上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发展已有10余年,技术较为成熟,其推广应用的核心问题是机械化的配套。”李赫说,为此,他特意将播种、打药等机械带至收获现场。
李赫介绍说,在该模式下,播种是重要一环,既要做到玉米大豆同时播种以节省成本,又要保证大豆和玉米行距和间距,这是后期打药和收获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李赫及其团队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研发的大豆免耕覆秸播种机为基础,改进后形成了中间4行播大豆,两侧分别播一行玉米的方式。
“播种精度是关键,大豆行距应达到37至40厘米,保证大豆亩株数1.2万株,而玉米和大豆的间距在70厘米。”李赫介绍说,今年还采取了拖拉机加装定位导航,保证大豆玉米间距。
农药喷洒方面,李赫团队研发的机械与一般自走式喷洒机械不同,该机械拥有两套不同的喷洒系统,能够同时喷洒两种作物的农药,同时在喷杆间加装了隔离帘,避免农药互相影响产生药害。“下一步,我们正在研究采用无人机喷洒。”李赫说。
同时播种、同时打药、同时收获,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解决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难题,也给刘新会等种植大户带来了信心,新模式带来的高收益和机械化带来的成本减少,将为他带来更高的收入。